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
芦塘: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日期:2020-07-10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全媒体记者 冉江陵 杨春燕 杨  静)12月9日,冬日清晨,芦塘乡板栗村集中安置点笼罩在薄雾下,走近一看,一栋栋风格别致的楼房映入眼帘,黄橙色的外墙显得很明亮,三三两两的居民,有的散步、有的拉家常,一片欢声笑语。


板栗村集中安置点。 全媒体记者 冉江陵 摄影

    文化广场、议事大厅、幼儿园……近年来,芦塘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搬迁后续扶持,使搬迁安置地成为“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的美好新家园,让搬迁群众真切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幸福感。

    建设美好新家园

    来到村民丁小飞的家,丁小飞正在打扫卫生。抹桌子、拖地,不一会,屋子就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

    “我终于有了个温暖的家,真的很高兴。”丁小飞是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建卡贫困户,说起自己的新家,幸福感满满,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今年34岁的丁小飞,几年前外出务工肺部受伤,几乎失去劳动力。2017年回到家乡后,老家住的木瓦房已是破破烂烂,经常漏雨,根本不能居住。因身体原因,丁小飞没有能力自建房,看着家里的破房子也无能为力,住所问题成了压在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为解决丁小飞的实际困难,当地政府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将他列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和各项专项资金补助,今年7月,丁小飞和姐姐两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房子50个平方,一共5万块钱,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我和姐姐每人12000元,一共24000元,特困人员补助了22000元,实际上我们只花了4000块钱就住进了这个房子。”丁小飞乐呵呵地说。

丁小飞在新家看电视。 全媒体记者 杨春燕 摄影

    丁小飞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个劲地介绍着他的新家,“这里是厨房,这里是客厅,这里是卧室,现在住起安逸得很。楼下就有超市和餐馆,非常方便。”

    跟丁小飞一样,因学致贫的建卡贫困户刘远强前不久也搬进了新家,谈到新居环境,刘远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有了这个好政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还方便我家的孩子读书,还是在街上住起安逸些。”刘远强说。

    据了解,刘远强一家7口之前住得较为偏僻,生产生活诸多不便。今年7月,他只花了1万元,就成为了安置点两套新居的主人。

    “我家7口人,每人25平方米,一共175平方米。人均补助12000元,就是8万多,加上宅基地复垦12万元一亩,算下来,我一共交了1万块钱就住进了新房子。”刘远强说。

    芦塘乡板栗村集中安置点现建安置住房3栋共32套,目前已安置贫困户22户76人。

    芦塘乡副乡长龙海介绍,板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用地面积11420平方米,按照贫困户家庭人口,分别设计25、50、75、100平方米四种户型。“安置点正在陆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建成文化站、幼儿园、议事大厅、篮球场、产业菜园地等设施,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

    加大后续扶持力度

    搬得出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这是芦塘乡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芦塘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后续发展“两手抓”、“同谋划”,大力发展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确保搬迁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组建芦塘乡供销合作社,以“合作社+搬迁户”的模式,带动搬迁户就业,解决搬迁户就业1户;

    依托集体经济建设鞍子岭村酒厂配套产业,以“集体经济+搬迁户”的模式带动搬迁户就业和设施设备共享,解决搬迁户就业6户;

    签订优先就业合同,将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推荐到煤矿就业,解决搬迁户就业2户;

    依托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推选搬迁户为公益性岗位人员,解决搬迁户2户;

    ……

    考虑实际情况,村上为丁小飞在村集体经济开办的小超市安排了一份理货员工作。超市就在安置房楼下,工作强度不大,丁小飞很是高兴。“我现在这里看超市,一个月500元钱,加上低保,生活得到了保障。”丁小飞说。

    村上为刘远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打扫附近的公路,加上其他兜底保障,刘远强一家也实现了安居乐业。

    贫困户丁华健也是搬迁群众之一,目前在老家养了13头羊和100只鸡。从今年10月份开始,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村里的护林员。“护林员的工作一年工资5000元,加上我平时养点羊、鸡,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想到未来的生活,丁华健充满了信心。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晚上6时许,集中安置点的文化广场上逐渐“活”了起来。篮球场运动的身影、广场上跳舞的村民,为安置点增添了更多生活气息。

    1组村民向国佑是坝坝舞的固定成员之一,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就和其他村民一起在广场上跳舞。

    “刚搬下来的时候不习惯,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与安置点的其他人也不熟,现在好了,大家经常一起聊聊天、跳跳舞,自然而然就熟悉了。”向国佑说。

    芦塘乡组织委员廖庆华介绍,为了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搬迁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安置点配套了文化中心、文化广场、议事大厅、图书室等配套设施。

    同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运动会、文艺活动、书法展示活动等,拉近群众之间的感情。

    “要让搬迁群众在短时间内认同、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有归属感,才有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带动大家一起打造美丽家园,过上幸福生活。”廖庆华说。

    “通过开展文娱活动,组织篮球赛,生活更加丰富了,安逸得很。”两三个月的时间,向国佑也从不习惯到适应,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