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村民黄学珍家的院子里,正房木质大门上是一张复原版“红军留言条”:“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木架瓦房是一座三合院,中间为正房、两边是厢房,屋梁上雕龙刻凤,斑驳的图案诉不尽岁月沧桑。
1934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向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发展,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后转入黔东,开辟黔东根据地。
当年5月7日,贺龙率领红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经桐木溪、青蒲垭到桑柘坪。当夜,红军冒雨奔袭彭水县城,在猪头菁、大堰塘、三肩坡与敌遭遇,迅速突破防线。8日上午9时左右,攻进彭水县城,歼敌一个营,俘敌400余人,缴枪300余支。
占领县城后,红军随后进入了苗汉杂居的黄家坝地区。当时,当地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加之当地反动政府的宣传,大家纷纷跑到山里躲藏了起来。
因为连日行军作战,战士们又累又饿。饥肠辘辘的红三军第七师机炮连一排的战士们推门进了老乡黄学珍家里。战士们生起火,做了一顿饭,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临走时,军纪严明的一排官兵们留下6升黄豆作为对这位不知名老乡的补偿,并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
红三军走后,躲在山上的村民陆续回了家。黄学珍一进家门,抬眼便看见了门上的字条。他赶忙来到厨房,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情不自禁的捧起黄豆感叹:“红军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呀!”
被红军队伍为民之心所打动的黄学珍决定将这张纸条保存下来。但由于留言条纸薄,粘得又结实,揭下来字条就会撕破。但如果不揭下来,当时正处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一旦被发现,黄学珍自己的生命和字条都难以保住。
左思右想之下,黄学珍买来了一张门神画,贴在门板上,把字条盖上。此后,每逢过年,黄学珍都要小心翼翼地揭下旧门神画,换上一张新的门神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学珍精心地保护着字条,盼望着红军再回来。1958年,当时的涪陵军分区派人到彭水收集红军文物,守护留言条24年的黄学珍老人这才揭去了门神画,露出红军留下的字条,第一次将留言条的故事公布于众。
随后,黄学珍老人将留言条连同门板一起,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现在,这张留言条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