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
河坝村驻村工作队用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日期:2020-04-14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全媒体记者 冉江陵 任  会)在岩东乡河坝村,有一支队伍,人人称赞。自从他们来了之后,村里有了支柱产业,村民多了增收渠道。基础设施更完善,人居环境大提升,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他们”就是河坝村驻村工作队。

精准帮扶

提升群众满意度

在岩东乡河坝村半山腰上,一辆“宝马”车正穿梭在青脆李基地。


赵开纪的“宝马”车穿梭在青脆李基地。 冉江陵  摄影

当地村民都知道,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赵开纪有一辆“宝马”,平时只要在路上看到这辆车,村民心里就踏实了。

其实,赵书记的车只是一辆小面包车,当地村民偶然一次打趣称“宝马”,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赵书记的“宝马”了。

从2018年6月,组织委派县统计局赵开纪同志任河坝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以来,赵开纪带着工作队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风里来雨里去,在村里随时都能看见这辆“宝马”车的身影。

“车子开了很多年了,原本打算换辆车,但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不换。”赵开纪说,现在老百姓找我基本上都是认这辆车,我担心换车了,群众找我办事不方便。

为了准确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工作队坚持“吃、住、干”在村,帮助全村每户贫困户解决问题,每个驻村队员与老百姓交朋友,用行动回应群众的期盼。

同时,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宣传脱贫政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扶哪里”的理念,精准制定生产就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推动减贫目标任务的完成。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河坝村9组的周信宾,今年58岁,六口之家,妻子因意外导致腰椎受损,丧失了劳动力。两个孩子在外务工,勉强能够糊口,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一家的生活费、药费、学费支出压在周信宾一人身上,使他感觉空有一身力气却被困住了手脚。

“一家人住在半山坡上的木房里,下雨还要漏水,交通也不便利。”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赵开纪介绍,刚开始动员周信宾修新房他死活不愿意,担心资金拨付不下来。周围村民也没人愿意来帮忙建房,担心周信宾付不起工资。

于是,驻村工作队分成两路,一路给周信宾做思想工作,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时跟进资金拨付进度,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同时,动员周信宾的妹夫召集工人,衔接乡政府作担保,让工人安心干活。

就这样反复做工作,去年10月,周信宾一家顺利住进了新房。

“国家政策好,驻村工作队也很尽职尽责,今年还给我落实了公益性岗位,专门负责清扫公路,已经领了三个月工资了。赵书记还帮助我们规划了增收计划,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看着新修的住房,周信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只要看到贫困户脸上有笑容,那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我们工作起来也更加有干劲。”赵开纪介绍,今年的目标,就是开着我的“宝马”继续跑,让未脱贫的5户19人如期脱贫。

扶贫扶志

增强群众精气神

俗话说得好,扶上马再送一程。先要帮贫困户找到合适的“马”,他们才可能奔向脱贫的目的地。

河坝村3组的贫困户陈俊天生残疾,身体与智力都比普通人要差,脱贫愿望不高,养成懒惰的习性。

驻村工作队第一次到陈俊家中走访时,刚进入他居住的住房,便有一股难以形容的酸臭味扑面而来,室内室外的生活环境让人无法落脚,一打听才知道他没有发展任何产业,完全丧失了脱贫信心。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曾多次上门找陈俊沟通交流,向他讲解扶贫政策,鼓励他要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同时,驻村工作队与乡政府协调,争取相关政策为陈俊的房屋进行了整修,并新建了厕所和厨房,改善他的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改善了,还要让他发展产业,才能真正改善生活条件。”于是,驻村工作队为陈俊送去100只鸡苗,新建了一个鸡圈,让他做好产业持续发展。

从慵懒散到勤劳作,从一穷二白到基本齐全,陈俊的转变让周边的村民都刮目相看。如今,陈俊的肉鸡养殖已经发展到200多只,还办了2亩地的庄稼。

智志双扶,提升群众精气神。驻村工作队实行每季度向群众汇报工作推进情况,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小组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讲脱贫攻坚政策、讲述身边人的励志故事,设立道德讲堂,开展学习讲座讨论,鼓励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同时,广泛开展乡风文明理论政策、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环境整治、扶贫政策等宣讲活动,“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庭院”“最清洁”“五老乡贤”等评选活动,开展榜样“辩论赛”,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

产业增收

鼓起群众钱袋子

村民有了干劲,驻村工作队便有了冲劲。

近年来,岩东乡河坝村结合全村林地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的实际,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了青脆李基地3000亩,大家纷纷把土地流转了出去,希望能发展起大产业,带动他们增收。

“以前这些地因为没有人种庄稼,基本上全都是荒地。从前几年开始,村里种植青脆李,原本以为发展很顺利,没想到也是坎坎坷坷。”贫困户陈万平谈起村里的产业十分感叹。

原来,2018年6月的时候,青脆李丰收在望。正当大家都喜笑颜开、准备收获的时候。因为天气原因,成熟的果子,几天之内纷纷开裂,销售受阻。一年辛苦下来,两个公司的收入,还不到一百万元。

老百姓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有收入,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怎么办?

为了让老百姓放心,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公司衔接,到了年底,公司按照约定筹款付清了老百姓的工钱。

因为驻村工作队的作为,让河坝村的老百姓看到了产业发展的信心。于是第二年,村民积极投入劳动,公司在条件好的地块,盖上了大棚,防止果子开裂,到了丰收时节,单一家公司就产了200多吨青脆李。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对驻村工作队的信任度快速提升。

今年,驻村工作队根据本村的地理条件与实际情况,会同村民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发展了青脆李3000亩、楠竹2000亩,并套种百部、麦门冬中药材600亩,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增收。

陈万平是贫困户,平时都在基地务工,他也是基地的管理员。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11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60元。”陈万平说,基地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年纪大了不能外出务工,在基地务工既可以就近照顾家庭,也可以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不仅是经果林和中药材产业,驻村工作队还一直鼓励我们自己多搞些产业,养猪、养鸡都可以,不要担心销路问题,他们来解决。”村民周信宾说,驻村工作队来到河坝村之后的确给他们干了不少的实事。

几年来,驻村工作队的队员坚持在一线,身体瘦了、皮肤黑了。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下,河坝村也发生了大变化。

如今的河坝村,道路通畅了,环境整洁了,房屋安全了,产业发展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整个村庄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