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
郁山镇钟鼓村驻村第一书记伍贞勇: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振兴产业
日期:2025-07-24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7月16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一个身影已经出现在郁山镇钟鼓村的田间地头。四年来,村民们早已熟悉这个总是穿着运动鞋、裤脚沾满泥土的“外来户”——县生态环境局派驻郁山镇钟鼓村的第一书记伍贞勇。2021年驻钟鼓村以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群众,用实干振兴产业,让这个偏远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伍贞勇(左)向产业大户了解中药材种植需求。李亚军 摄





用脚丈量民情  走进群众心坎

“今天感觉怎么样?药按时吃没有?”每个月的15号,伍贞勇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钟鼓村5组监测户张勇家中。今年41岁的张勇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母亲和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在上初中。

“为了一家生计,张勇也曾试着外出务工,但身体实在吃不消。”伍贞勇第一次走访时,了解到张勇家的情况,看着瘦骨嶙峋的张勇,第二天就带着申请材料往镇上跑。

“那会儿正赶上低保动态调整,伍书记天天往镇里跑,光证明材料就准备了厚厚一摞。”村干部李长成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张勇家的低保终于办下来了。如今,张勇家每月能领到1200多元补助,孩子上学也能减免学费。

“伍书记不仅帮我落实了低保,还每个月都上门来看我,鼓励我要有信心,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日子会越来越好。”张勇说,虽然自己身体不好,但是也不能等靠要,在身体能支撑的情况下,张勇养了十几只鸡,三头猪,前不久母猪还生了十头小猪仔,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谁家孩子上学困难,哪段道路需要修缮,孤寡老人什么时候该买降压药……说起这些,伍贞勇如数家珍。

“来驻村之后,我发现和群众打交道还是有非常大的乐趣。”伍贞勇说,其实群众并不需要你为他们做很多,只需要尊重他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他们办实事,群众就欢迎我们。





用心服务群众  把“烦心事”办成“暖心事”


钟鼓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大村,红薯产业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为了延长产业链,村里修建了一个红薯初加工厂,作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伍贞勇,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加工厂排出的废水虽然量不算巨大,但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不仅影响附近的水质,散发的气味也会影响周边村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伍贞勇发挥“娘家”优势,带着县生态环境局的技术员前后来了七八趟。采样、检测、写方案……最终争取到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废水处理设备,还铺设了污水管网。 

“‘环保账’也是‘民生账’。”伍贞勇说,只有确保加工厂合法合规、绿色生产,才能为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群众的事,没有小事。他们觉得烦心、难办的,就是我们该上心的。”伍贞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钟鼓村1组的陈仲琼,种了四五亩梨树,最近正是丰收季,销路成了陈仲琼的烦心事。“我们也弄不来直播带货,唯一的办法就是天不亮起床,把梨子摘下来一筐筐背到七八公里外的场镇去卖。”陈仲琼说,梨子熟的太快了,眼睁睁看着辛苦种出的有些梨子烂在地里。

“我们驻村工作队员都买过她家的梨子,又甜又脆,水分也足,只是缺乏销路。”于是,伍贞勇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发挥“朋友圈”和社交媒体的作用,帮助陈仲琼卖起了梨子。

同时,伍贞勇还自掏腰包,买了60斤梨子免费送给朋友品尝。7月17日,伍贞勇接到电话,有顾客想买70斤梨子,希望他能送到城里,原来,有朋友吃了梨子后,觉得确实好吃,又通过伍贞勇回购,还介绍给了亲朋好友。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这样为陈仲琼打开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用力发展产业  黄土地长出“金疙瘩”


仲夏的钟鼓村,空气中飘散着淡淡药香。站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前,产业大户梁云彪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伍书记牵线搭桥,这些‘土黄金’才在我们这里生了根!” 

时间回到2022年初,伍贞勇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红薯产业虽大,但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增收有限,要提高村民收益,还是得让产业更加多样化。这和当地产业大户梁云彪的想法一拍即合。

“县里主导产业就是红薯、中药材和畜牧‘一主两辅’,我们已经有了‘一主’,结合村里地形、土壤等实际因素,我们决定发展中药材。”伍贞勇说。

说干就干。2023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衔接下,梁云彪流转土地发展了200亩黄精和400亩前胡。

深知“好药材是种出来”的道理,伍贞勇首先瞄准了技术短板。他积极对接县农业农村委,邀请县农技专家和中药材种植能手“上山入村”,把培训课堂直接搬到梁云彪的地头。

“在伍书记的衔接下,县农业农村委还给我们派了一名中药材种植专家邓光权,我们有啥不懂的都可以问他。”梁云彪说,同时县农业农村委还联系了公司,和梁云彪签了保底收购协议,等到黄精成熟后,按照保底价4元一斤收购,前胡则是3.5元一斤,产业发展没了后顾之忧。

有了新的产业,村民也有了新的增收渠道。“我今年在这里做些种前胡、除草的活路,给我们开100元一天的工资,我感觉很满意。”钟鼓村3组村民冉启群说。

“产业活了,乡亲们的钱包鼓了,乡村振兴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实。”看着药香弥漫的基地,伍贞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