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141”基层智治平台筑起“智慧防线” |
本报记者 李亚军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彭水,每年汛期都是对其基层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如今,一套以“141”基层智治平台为核心的“智慧防线”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防灾减灾模式,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为这座山水之城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数字大脑”统全局 预警响应从“层层传”到“秒级达” “暴雨橙色预警已发布,请立即排查隐患!”日前,市气象局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推送预警信息,县治理中心自动分派至20个部门和39个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相关预警信息直接推送至应急队伍、村社、网格员。 过去,防汛预警主要依赖“电话+人工”的层层传递模式,信息流转效率存在瓶颈。现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一旦生成,即可通过“141”平台实现“一键推送”,自动分派至全县所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这套系统如同一个“数字大脑”,确保了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直达基层。 “这彻底改变了工作模式。”绍庆街道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感慨道,“过去接到上级预警,我们要逐个打电话通知各村和点位负责人,耗时费力。现在平台一键秒发,并能实时查看接收状态,平均响应时间被压缩到3分钟以内,为我们预置力量、提前防范赢得了宝贵窗口期。”在近期的一次强降雨过程中,绍庆街道就通过平台高效下达各类指令、通知300余人次,确保了预警信息全覆盖、无遗漏。 智能调度显高效 险情处置从“人工派”到“算法管” “汉葭街道易家坝路段出现积水,请立即处置!”近日,一条由网格员上报的险情信息,通过平台内置的“智能分拨预案”系统,被自动、精准地派发至平安法治板块的具体负责人手中。应急队伍接令后迅速抵达现场,短时间内便完成了积水疏通。整个过程流畅快捷,仿佛为城市安全安装了一个高效的“自动导航系统”。 据统计,在平台支撑下,彭水在应对强降雨期间分拨事件的处置率达到100%,平均处置时间比传统模式缩短了20分钟,且实现了因灾人员伤亡的“零发生”。这背后,是算法规则对人工调度经验的成功编码与优化。 “平台能根据事件类型和预设指令,自动匹配并分派给最合适的岗位人员,效率远超人工判断。”汉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指挥长还能通过平台对处置滞后的任务进行在线督办,确保了每一项指令都能落地生根、形成闭环。 复盘评估促进化 治理能力从“经验型”变“学习型” 智慧防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应急处置的“战时”,更延伸至总结优化的“平时”。 每次应急响应结束后,平台记录的完整操作链条便成为复盘评估的宝贵数据基础。例如,鹿角镇指挥中心曾通过调取和分析82条平台操作记录,逐项审视预警接收、指令响应、现场处置等各个环节,精准定位了部分村社在物资储备与调度上存在的短板,为后续优化应急预案提供了精准依据。 这种“一键复盘”机制,推动基层防汛工作从依赖个人经验的“一次一议”,转向了依靠数据驱动的“持续迭代”。彭水正通过平台不断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基层干部熟练掌握数字化防汛全流程,从而构建起一个从预警、处置到复盘、优化,全程可追溯、可评估、可提升的“智慧防汛”工作闭环,实现了治理效能的螺旋式上升。 数据显示,在近期一轮强降雨应对中,彭水通过“141”平台累计发布水旱灾害防御、山洪风险等各类预警信息300余条,高效联动应急责任人6000余人次,成功构筑起“县—乡—村—网格”四级联防的严密体系。这套数字化防汛体系的成功实践,是彭水深化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下一步,彭水将围绕强化基层智治体系基本能力建设,以除险固安为重点,推动基层治理从“人防”向“智防”升级,努力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