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自治县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日期:2024-02-04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自治县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立足本土美育教育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理念导航,以“三引领”促观念转变

(一)面向全体 百年大计

艺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形式,我们将“面向全体 百年大计”作为全县艺术学科教学的工作思路抓紧、抓好、抓实。一是引领艺术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确保面向全体理念的深入人心。二是在制度措施上给予保障,在全县“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教育规划中,明确将面向全体作为贫困山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各乡镇、村完小添置了艺术用具、选调了艺术师资充实相关学校,并进行了各种艺术师资培训。四是将艺术教育对边远乡镇、村完小的艺术帮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中。

(二)根植乡土 各美其美

一是提出了“开发乡土艺术资源 享受校本艺术教育”这一朴实的艺术教育理念。每一所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学生情况开发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资源;将开发的课程资源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国家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将这些开发的艺术课程资源校本化,形成学校的一个特色,并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传承。二是根据贫困山区的特点,明确了“根植乡土 各美其美”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根艺”“藤草编织”“纸浆画”“葫芦丝”“苗族舞蹈”“口风琴”等极具泥土气息的乡土艺术特色校本课程30余门,这些特色课程已在本县、本市、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三)关注“末端” 示范引领

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偏远山区“根艺”“藤草编织”“葫芦丝”“口风琴”等乡土艺术教育特色典型代表学校近20所。一是2018年组织了专门针对村小的“缤纷课堂”,用3年时间实现村小艺体送教活动的全覆盖;二是2022年启动艺体学科走教活动,遴选县城学校优秀艺体学科教师,实现对全县无艺体专职学校的三年走教行动。三是将全县教育工作视角从过去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科目移至重点关注“末端”艺术科目,并给予保障落实。“首届‘创新杯’少儿漫画大赛”受到了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推动作为“末端”学科的艺术校本课程建设,助推区域艺术品牌形成。自2010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师资专项培训50余次。

二、实践探索,以“三结合”促美育发展

(一)“土”“洋”结合 美美与共

做实“土”“洋”结合,即乡土艺术课程与非乡土的校本艺术课程相结合。“土”的艺术课程包括农村学校的藤草编织、郁江边上的墨石雕刻、利用废纸的“纸浆画”、本土特色葫芦丝等20余所学校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非乡土的“洋”的校本艺术课程包括少儿漫画、少儿版画、书法、舞蹈、陶笛等10余所学校的校本艺术特色课程。“土”味的乡土艺术课程既包括乡土材料的利用河沙作画的“沙画”等特色课程,也包括本土民族风格的“苗族纸浆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腊庄傩戏脸谱”、盐丹文化及本土旅游文化等特色课程。“洋”味的校本艺术课程包括诸如流行视觉艺术的动漫、动手操作性强的版画等特色课程。通过“土”与“洋”的结合,利用学校物质资源特色、人文资源特色、人力资源特色扬长避短,有利于校本艺术课程的落地生根,有利于对学生的艺术教学及美育,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提升,有利于助推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实现“美美与共”这一尊重文化多元性及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

(二)“教”“研”结合 美美相生

一是将艺术教学与教研结合。各学校结合实际,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将其纳入课程设置,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普及,在艺术课外活动中提高。注重艺术教研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在艺术教研中将现场磨课与研讨和网络研修与交流结合,组建由“备课磨课+现场研讨+网络研修”的立体式教研模式,使之形成互补、形成常态。二是将艺术教学与艺术科研结合。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承担各级各类艺术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等相关课题30项。开展主题为“艺术校本课程建设”的艺术常规活动例如“纸浆画的材料选取”“藤草编织的表现形式”“水墨画的主题选取”“葫芦丝、口风琴乐器的日常保养”等。

(三)“术”“育”结合 美美本色

充分利用诸如根艺、石头篆刻、藤草编织、葫芦丝、口风琴等艺术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其视觉性、听觉性积累视听觉经验,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提升其欣赏美的能力;利用纸浆画、版画、粘贴画的操作,通过其实践性丰富物质世界,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其表现美、创造美及创新能力;利用艺术学科诸如乡土资源、民族文化等的人文性关注艺术文化学习,增进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及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其人文精神;利用艺术学科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创作优秀艺术作品,使其在小小的成就感中体验愉悦性,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持久兴趣,增强其自信心。通过“术”“育”结合,不但突出了艺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还充分利用艺术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美育,促成“术”“育”结合的美美本色。

三、成效凸显,山区美育走向大世界

(一)中小学生素质提升

艺术课实现对包括最薄弱的村小、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艺术类作品获国家、市、县级奖励、发表、展览。绝大多数学生审美素养及自信提升,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创新与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成就教师职业梦想

出版教材、成果,入选会议、成果论文,参与《美育》教材、教参编写。教师优质课、技能竞赛获重庆市一等奖,美育成果被县政府、县教委、县文明办、县科协采纳。培育重庆市艺术骨干教师、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市政府表彰名师、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三)区域美育品牌形成

获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重庆少儿美术特色示范县,重庆市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区等命名及30所美术特色校。

(四)扩大我县社会影响

1.2019年7月4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抓实乡土美术资源 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为题报道彭水美育。

2.2021年7月,《中国教师报》以《“三三”策略打造区域美育品牌》整版报道彭水美育。同时,《中国教师报》撰文《彭水美育的三点启示》“彭水持续深入推进区域美育,打造了美育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区域美育特色路”。

3.2021年12月,《重庆彭水县:“三三”策略打造区域美育品牌》入选《中国教师报》“2021区域课改十大样本”。

4.2022年12月彭水美育被作为典型案例在首份《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给予推介。

5.2023年4月13日《人民日报》视频号《重庆小学生展示精湛木工技艺》,4月17日“新华社”视频号《这样的美育课 你期待吗?》报道彭水美育。

6.2023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好老师”栏目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少儿漫画+”让小乡村美育走向大世界》为题报道彭水美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