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500243009153345C/2022-00015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彭水县走马乡
  • 成文日期
  • 2022-07-01
  • 发布日期
  • 2022-11-02
  • 标题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彭水府发〔2022〕17号
  • 有 效 性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府发〔2022〕17号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613

(此件公开发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环境4

(一)发展成就 4

(二)面临形势 7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主要目标 11

三、发展任务 13

(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

(二)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17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9

(四)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元发展 21

(五)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22

(六)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24

(七)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27

(八)加快智慧教育创新融合发展29

(九)共建高质量民族与特殊教育体系 31

(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 33

四、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38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38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38

(三)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39

(四)营造社会氛围39

“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期。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是彭水自治县“三四六”工作思路的重要支撑,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彭水自治县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辐射吸引力、建成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示范县具有重大意义。按照《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幼儿养趣、小学强基、中学立志”的发展原则,始终遵循“建设美丽学校,实施生态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创建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示范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城乡协调发展态势,取得一定成效,为“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育系统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细化完善《县委教育工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持续开展脱贫攻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各类学校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合力。

教育供给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工校舍面积23万平方米,新建公办幼儿园10所、中小学2所,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51所,新增幼儿学位2610个、中小学学位14028个、床位4900个。实现全县超大班额零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下降至8.66%,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标率达100%,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全县小学、初中8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400.22,低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65、初中≦0.55)。扎实开展教师支教交流,新引进和招聘教师996人,教师队伍得到优化,有效满足城乡学校教学要求。实施农村学校“特色岗位教师”“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累计培养208人,小学、初中的生师比、学历提高、岗位结构的达标率均为100%。

育普及普惠水平达到新高度

十三五”期间,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总投入61.93亿元,年均投入15.4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近三年统筹落实全面改薄资金共计3.42亿元。大力治理县城小区配套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8.7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公办在园幼儿占比52.29%。全面落实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义务教育学费等普惠政策,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学生429634人次,兑现学生资助资金45941.65万元。公用经费坚持向“两类学校”倾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打造聋生美工、书法、陶艺课等具有本土特色并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0.4%

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

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20年共计晒课2530节,有180节评为县级优课。支持县城优质学校与乡镇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2020年全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小学45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0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活动育人,依托市级德育项目,11所小学、3所中学为项目实验学校。2020年4月,我县被市教委授予“重庆市首批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示范基地”。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

围绕全县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职教专业,扎实推进“三教”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20个类别,2020年累计培训128期,培训效益300万元以上;300余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20名教师兼职企业客座讲师,72名教师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推进县职教中心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职业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联合100余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教研机构,牵头成立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产教联盟,职业高中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1%

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

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区域内集团化办学达到39.3%,全县组建8大教育集团实施捆绑发展。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为高考综合改革提供办学条件保障。加强高中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和生涯规划指导。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由传统教学方式向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方向的转变。建立实施“1+N”联控联保责任制,全力做好贫困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彭水自治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教育形态模式重塑,对学习者能力素养和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全县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和市级层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大部署为彭水教育提供新契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中国特色、重庆特点、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彭水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示范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市战略定位为彭水教育赋予新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落实部署,为彭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带来新机遇,也为彭水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彭水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随着高速网的扩展,“高铁时代”的到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创建,为彭水教育的发展赋予新使命。迫切需要立足彭水教育相对优势,加快深度融入全市现代化教育大格局中,加大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叠加、效益放大,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彭水教育注入新活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广泛应用,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促进线上教育、云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正在进入智能现代化阶段,驱动彭水教育向现代化、智慧化发展,推动彭水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彭水现代智慧教育环境,促进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是建设智慧彭水、发展智慧教育的重大机遇。

面对新形势,彭水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教育总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不够匹配,学位供给保障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干部、教师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求的自觉性不高,缺乏追求和创新,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突出。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亟需深化,新时代教育质量体系需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四六”工作思路为统领,紧扣“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推动彭水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彭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就学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习者现代化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的重要先手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不同学段有机衔接,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

2025年,建成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示范县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两大提升,聚焦脱贫攻坚基础保障,达成乡村振兴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建成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示范县,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进一步服务县域经济,为彭水自治县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 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持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规划布局,显著提升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化,有效激活和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到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不高于0.500.4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普惠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不断满足人们对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日益增长需要,全面提升区域性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成功创建特色教育示范县。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聚焦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彭水苗族服饰、舞蹈、美食等特色主题活动。到2025年,创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县、市级“非遗”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市级国家教育示范校4所、特色示范课程20个,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社区20个、示范学校5所。

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扩大对外开放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大力助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高水平技术技能,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2025年,县内中职学校在校生达到6000人以上,职教学生100%就业,建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创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县。

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抓好学校装备的建、配、管、用、研、训,显著提升教育装备建设和配备水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力争智慧校园建设和大数据应用走在区域领先地位。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数字化校园推进工作,不断深化应用创新步伐。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广泛参与治理教育的渠道更加通畅,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关系基本形成。现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主要发展指标

  1. 分类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

    %

    88.74

    93

    预期性

    公办园幼儿占比

    %

    52.29

    55

    预期性

    在园幼儿普惠率

    %

    95

    9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01

    96

    约束性

    高中教育

    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

    %

    92

    98.5

    预期性

    普高与中职学生比例

    /

    7030

    60:40

    预期性

    教育建设

    标准化学校达标比例

    %

    86

    90

    预期性

    智慧校园创建数

    3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

    9.8

    10.4

    预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2

    约束性

专栏1 彭水自治县教育“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三、发展任务

(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教材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好国家统编教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强化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推进红岩精神传承,引导儿童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红色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笃行报国之志,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根植彭水红色文化,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2. 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开设育人学科渗透课程、创建中小幼贯通衔接德育共同体,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聚焦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重点实施区域德育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实践项目,立足“重庆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示范基地”,重点引导学生在思想情感、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学习求知等八个方面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把“养成教育”打造成为彭水德育新名片。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中小学生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动60%以上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发展格局。

3. 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环节。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切实发挥各级校长的带头示范作用,坚持把思政课建设当成办学的首要任务。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以研促教,探索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开发彭水独特的盐丹文化、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思政课“学、思、悟、行”上见成效,实现“家国情怀”的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融会贯通。

4.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建设

推进“五育并举”工作体系建设,立足彭水教育发展基础和特色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德智体美劳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局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抓好校内外劳动等关键环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探索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创造能力,创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县。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为重点的普法教育,提升广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校园”“废物利用”等绿色校园主题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创新苗歌苗舞课程,切实推进传统文化体育进校园。丰富学生国防教育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防素质。

5. 全面构建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

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完善互动、互惠的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引导家长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持续推进“千师访学”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全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探索创新中小学与社会力量合作育人模式,丰富校外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导向,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教育观,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专栏2立德树人巩固提升工程

创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县:通过划分学前、义务、高中三个层次的劳动实践课程和创新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特色示范校:创建市级文明校园4所;打造各类示范学校6所。

特色(示范)课程:县域范围内开设育人学科渗透课程30个,创建市级育人复合课程10个;开发中国传统特色课程及“盐丹文化、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县级特色示范课程20个。

建设县级未成年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初、高中学生考试压力管理”,实现心理健康全覆盖。

(二)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1.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切实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创建工作。根据全县居住人口分布、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幼儿园布局规划,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城镇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建成学坝幼儿园、张家坝幼儿园等14所公办园。在教育资源紧缺的镇街新建一批公办园,扩大学位供给,尽快实现园校分离,逐步引导小区配套园转为普惠性幼儿园,争取公办园幼儿人数占比达到55%。加强低质小区配套园标准化改造建设,增加户外活动场地,利用闲置村校(教学点)举办村级幼儿园班(点),保证山区适龄幼儿入园率。支持普惠民办幼儿园发展建设,加大财政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逐步减少幼儿园大班额,推进公民办协调发展。

2.提升学前保教整体质量

加大保教队伍建设力度,配齐公办园专任教师、保育员、卫生保健员、专职管理员,建立健全幼儿教师管理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引导和监督民办园依法依规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完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机制,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健全管理人员、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构建县级师训基地、城乡联合体培训和幼儿园自培基地三级培训网络。落实幼儿资助政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助,持续实施农村普惠幼儿园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树立科学保教理念,督促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保教结合,建立良好师幼关系。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3.切实规范学前教育办学

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幼儿园资格准入制度,完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认证机制,健全幼儿园年检制度,深化幼儿园等级认定、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建立完善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从办园条件、课程设置、园务管理、教工队伍、学校文化、办学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三级指标对幼儿园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加强对幼儿园安全防护、收费、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监管。建立由部门监管、社会监督、家校共管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学习生活,为幼儿提供安全、丰富、适宜的办学环境。

专栏3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工程

幼儿园新建工程:新建学坝、张家坝、大同镇、平安镇、鹿鸣乡、黄家镇、连湖镇、鹿角镇、走马乡幼儿园等14所公办园,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约5.98万㎡,同时完善道路、管网、绿化、校门等配套附属设施及设备设施的采购等。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围绕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及能力提升和“两类学校”建设,推进保家镇第二小学、靛水中学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着力消除“大班额”“大校额”现象;持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彭水二中、实验中学等13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促进薄弱小新特等学校抱团发展,进一步组建融合型、引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全面更新农村学校功能教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加大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推动中小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行动,聚合一批优质中小学数字课程资源,缩小校际教学水平差距。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

2.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强化教师技能培训,推进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鼓励教师通过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整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着力开发个性化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造性思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整体课程构建,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五项管理”和中小学课后服务有关要求,有效探索作业的设计,强化校外机构的治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为中小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减负提质”。

3. 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常态监测机制。持续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强化控辍保学常态监测,全覆盖做好辍学失学适龄儿童的劝返就读工作,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持续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健全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多部门联动创建工读学校,推进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促进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理、收容教养、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

  • 中小学新建工程:摩围中学、保家镇第二小学、彭水第六小学、彭水第七小学、靛水中学,共计新增校舍面积13.27万㎡,新增学位10200个。

    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彭水第三小学、彭水第一小学、保家中心校、两江小学、实验中学、彭水第三中学、思源实验学校、上塘小学、张家坝小学、彭水二小、火石小学、彭水第二中学、善感乡中心校等13所学校的校门、运动场、活动中心、教学综合楼、食堂及宿舍的改扩建、迁建、重建工程。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各相关乡镇(街道)新建学生宿舍6000㎡。

    不安全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改造相关学校超期(30年)使用校舍、预制楼板校舍等不安全教学用房120000㎡。

专栏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

(四)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元发展

1.提档升级高中办学条件

贯彻落实国家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扩大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剥离民族中学、彭水一中的初高中,优化高中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完善3所普通高中的多功能室建设,持续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统筹整合资源,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基地及创客空间创建工作。

2.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创新高中育人模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优质学科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精品选修课程,建立开放型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创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市级示范县。结合高考改革实施“强基计划”,以彭水中学为试点建设生涯教育工作室,秉承“一个学生一条发展路径,一个学生一套成长方案”发展策略分阶段构建生涯课程体系,强化生涯教育中的价值观认知课程。开展普遍性的“强基计划”专项宣讲和个性化的“强基计划”指导,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强基计划”咨询会。

3.积极创建特色普通高中

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鼓励聘请民族文化艺术家和民族民间艺人进校园,兼职民族文化艺术教师。鼓励校社合作,通过组建学校民族艺术团、成立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室的方式,形成民族文化品牌研发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后备人才输送链条。加快推进校际交流合作,创建国家级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市级“非遗”教育示范基地。支持与高校通过派遣美术(陶艺)教师、协作共建附属班等方式建立合作机制,助力学校对师资培养、学科教学、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创建2所特色高中示范校。鼓励高中学校牵头成立以民族文化、美育为主的特色教育联盟,培育县级精品学生社团50个,市级精品学生社团10个,实施高中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1.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统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高质量建设彭水职教中心新城校区。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合作融入产业升级发展新格局。深化企业合作,构建“六合一”的教学模式,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持续推进冠名班订单培养模式。借鉴“双元制”模式,重点围绕健康食品加工产业,开设双师课程,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学校与20家优质企业合作,由职校教师、企业专家等人才组建培训教师团队,科学制定人才培训课程5—10个。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支持中职与高职“3+2”贯通培养,建好职业教育“立交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开展“1+X”证书制度,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技能培训,打破就业专业不对口限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强教材管理,选好用好国家统编教材,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支持编写校本特色专业教材,培育和评选一批优秀教材。持续开设服装国际研修班,采用“两地培育、分段学习、综合考核”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就业。持续与日本高龄者福祉协会开展日本看护士“1+2+5”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校企合作国际化。到2025年,县内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普职比例达到6:4,中职毕业生每年接受高职专本科教育比例达60%以上。

3. 对接产业发展新要求积极调整专业

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彭水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开展专业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依托重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产教联盟,围绕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专业群,在旅游、康养、民族工艺等领域开设重点专业,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积极创建生态旅游、非遗文创2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围绕现代农业、健康养老、非遗文创、智能制造等产业每年开展1次职业技能培训,激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活力,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创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县。

4.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中职学校开设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和短训班,实施“一人学艺,全家致富”等帮扶培训项目。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突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适应性,针对农村发展需求。鼓励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建立农业产业技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资源开放共享。

专栏5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

县职教中心学生宿舍建设工程:新建学生宿舍约6000平方米;

县职教中心新城校区建设工程:占地约700亩,按10000人规模规划建设,新建校舍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及相应附属设施。

五大基地创建工程:生态环保科研基地、康养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生态旅游实训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基地、非遗文创研学基地等。

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着力培养导游、医护人员、非遗文创传承人、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与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500人。

(六)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稳步推进社区教育优质发展

统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优质发展,争创社区教育实验县。建立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开发多元化全龄化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科学法治、健康养生、就业创业、农业农机、留守课堂等方面的课程,增强老人法治意识和养生知识,增强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培养留守儿童课余兴趣和爱好。结合土家族、苗族文化以及编织、根艺、烙铁画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构建“一镇一品”社区教育格局。建设社区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组织社区教育工作者外出考察、观摩学习、培训讲座。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健康社区”“生态社区”“数字社区”等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强资源整合,引导社会教育机构、企业、学校等参与社区教育工作,落实文化活动中心、少年宫等场地及设备设施对外开放作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丰富社区教育资源。

2.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需要,开展覆盖城乡的成人职业培训,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广泛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和有创业、择业、转岗需求的人员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利用“互联网+”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开放型云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

3.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规范化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时代语言规范和技术支持,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全社会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

4.加快推进教育开放共享

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格局,开展市内外交流新举措。稳步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通过建立人才交流长效工作机制、定期选派干部双向挂职、教师组团式支教和开展校际研讨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加强与山东聊城各级各类学校的结对交流,联合打造教师教育创新交流试验平台、教育督导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等载体。积极承接主城优质教育溢出资源,借助“永川区潼南区对口帮扶”平台,持续推进与两江新区的中小学合作项目,切实开展“对口帮扶请进来,组团培养走出去”的人才交流方式及网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活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渝东南地区武隆、酉阳等区县合作,在职业教育方面共同打造生态康养、民族工艺等高水平专业群,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

专栏6 终身学习资源扩充工程

社区教育学习阵地建设工程:建设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2所、社区教育服务中心60个。

(七)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与监督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课堂主渠道育德作用。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相关制度,实施师德师风评价档案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教师违法信息查询制度,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第三方评价制度。挖掘优秀教师典型,加大模范人物宣传表彰力度。

2.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与供给机制

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完善城乡教师配置,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人力社保部门综合管理、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招聘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学校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实行校(园)长聘任任期制和长期目标责任制,完善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校长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县城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县城内师资均衡配置,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准入考核评价体系。

3.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严格按照核定职数配备干部,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积极探索“一校长多校区”等机制,健全干部培养选拔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以及党外干部的培养力度,统筹培养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建立健全校长、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大校长及后备干部培训力度,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强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

4.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

构建专业化、信息化、多元化教师培训平台与体系,创新教师培养课程、模式。完善“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县内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四级互补培训体系,教师参训率100%。建好教师发展示范学校,加强专业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开放竞争、参训教师自主选择”的教师培训机制,充分落实教师的自主培训选择权。健全研修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学实践变化为条件、满足教师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计划,加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指导的能力。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实现区域性跨学科、跨校团队建设。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

5. 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

推动民办园参照当地公办园同类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薪酬标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教育教学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的动态调整机制,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和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为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活工作环境。落实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加大教书育人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新时代教师奉献精神。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强化待遇保障。

专栏7 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新建工程:新建教师周转宿舍面积约14000平方米。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建设1处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

名师百千工程:成立100个市县名师工作室,培养1000名名师工作室成员。

(八)加快智慧教育创新融合发展

1.持续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构建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集约化搭建彭水自治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推动全县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国家、市、县、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搭建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智能学习空间,加快智能化教学终端建设,满足师生基于云、网、端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活动要求,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和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新形态。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建设覆盖各学段、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2.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制度化。着力推进“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搭建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实现优质学校与乡村“两类”学校备课同步实施、课堂同步互动、教师同步研学、资源同步共享,探索思政、安全、心理健康等公共课程全县“一堂课”授课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教育设计、教育创意大赛,培育和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学习分析系统,将学生学习、运动、健康、校外活动、综合素养等各方面数据进行汇聚、分析,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画像,为招生录取和学生生涯发展提供依据。

3.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启动“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开展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引导职业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培训,发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式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培养,重视学生信息时代思维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伦理和文明素养培养,探索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开设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专栏8 智慧教育创新融合工程

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集约化搭建彭水自治县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市、县、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

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工程:建设彭水中学等3所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市级“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示范学校2所。

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突破教育城域网标准化改造瓶颈,突出针对性,避免重复建设,打通教育信息化高速通道,努力推进彭水自治县教育城域网“最后一公里”建设。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项目:1.统筹多方资源,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2.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3.充分发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对“三个课堂”的基础支撑作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4.加强“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融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拓展资源共享、教学支持、学习交互、学情分析和决策评估等服务。5.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增强“三个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

(九)共建高质量民族与特殊教育体系

1. 切实提高民族教育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社区20个、示范学校5所,建设渝东南民族教育示范县。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民族体育、音乐、舞蹈和双语教育等课程,开发开设“盐丹文化、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苗医苗药实践基地,举办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学习、鉴赏等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实行混合编班,搭建各民族师生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创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以共享教育资源、开拓办学视野为目的,鼓励民族学校的师生同国际国内学校的交流、学习、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点提升民族教育水平,采取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学习等方式,积极搭建全员培训、引智培训、外出学习和校本培训平台,建设一批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民族史领域的优秀教师。

2.公平高质发展特殊教育

全面延伸特殊教育覆盖面。大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采用“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方式,实现残障少儿入学零拒绝、全覆盖。与残联等部门建立推进特殊教育部门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并联合开展走访与入学动员工作;对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障少儿以部门协同、普特协同、家校协同方式,持续开展“送教”“送康复”工作。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残疾人康复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办学体系。

提高特殊教育服务能力。以促进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宗旨,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成立彭水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统筹指导全县特殊教育发展,探索特殊幼儿学前教育新模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专用教室、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特殊教育中心无障碍设施建设;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医、教、技”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打通特殊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渠道。定期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医学康复专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康复急救知识培训,举办个别化教育计划培训等活动,提升全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

专栏9 民族教育提升工程

民族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苗医苗药实践基地、民族舞蹈基地2个。

民族教育交流培训平台:建设交流培训平台1个。

(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坚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幼儿园)自律、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参与的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加强教育评价结果运用,以评促教。改革社会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助推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改革学生评价,完善中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小学适应新高考及中考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面覆盖教育各领域和各学段,全面贯穿教育、考试、招生、结果应用各环节,在国家、市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逐步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建立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出台教育评价实施指南,科学设计评价流程,建立教育评价报告单制度,向社会公开发布。

2.推进多元主题教育共治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社会分别承担管、办、评的角色,既要权责边界清晰,又要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发挥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咨询机构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投入、课程改革、招生考试等决策方面的咨询作用,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化。建立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公示与听证制度,完善群众建言献策平台,扩大老百姓对教育决策的参与权。

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开设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办学情况的督导检查,全面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深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教育督导问责、结果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和督导结果奖惩的制度体系,系统开展专项督导、质量监测,加强评估监测结果的科学分析和深度运用。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大力推动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建立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完善多元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机构常态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健全教育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以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学校评价机制。坚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推进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覆盖率达50%以上,培养一批县级法治骨干教师。实施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法规的制度,基本形成“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的学校治理体系,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全面负责学校党的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政治功能,强化党组织在依法治校,按章程自主办学中的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建立学校党组织决策、校长具体组织实施的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和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4.完善办学治理体制机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序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建立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衔接的录取机制,探索实施部分学科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等制度,增加体育在考试科目中的分值权重,加强艺术学科评价结果在中考中的运用,坚持全面考核。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构建引导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进一步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初中的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标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健全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分类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民办学校土地、税收、收费和经费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依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义务学校整顿治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积极推动民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健全民办学校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规范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管理。健全民办学校举办者变更规程、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严格监管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行为。强化民办教育督导,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推进民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完善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县、街镇乡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科研改革。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分学段逐步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考核机制,提升教研员队伍的工作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研究,开展以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全覆盖教学视导,开展教学比武和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建立跨区域、跨学段的教科研机制,深入推进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应对策略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中小学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

深化学校卫生工作改革。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用活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师生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治理,提高师生健康素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和常见病筛查机制,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体系,落实传染病防控制度。积极吸纳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中小学校医,弥补学校校医不足的短板,建好校医骨干队伍。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普测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

四、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工作队伍,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善巡视巡察全覆盖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持续推进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县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优化投入结构,重点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教育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并支持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教育经费监管方式,强化教育经费监管责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风险防控机制,强化专项研判。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加强对国家课程落实的监督和地方校本课程建设的监管,着力完善课堂教学及学术活动意识形态管理。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学生自我防范能力。持续做好涉校涉生非正常死亡防控工作。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建立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应对教育突发安全事故。探索完善环校园安全带防控体系建设。探索构建“互联网+安全防范”体系,提升校园风险主动发现和预警能力。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及典型敏感事件。

(四)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与机关服务意识,把行政管理转到主要为学校服务、为学校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上来,充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注重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与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政策,为教育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共促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