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民歌》于2014年申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是以市级非遗名录《鞍子苗歌》为主体,与贵州省雷山县、剑河县和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同列入《苗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鞍子苗歌” 发端于鞍子镇,普及至彭水全县,它以“娇阿依”系列苗歌为核心,以劳动、情爱、历史、礼仪、生活、时政等为内容,以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 (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方式,采用高腔、平腔、混腔演唱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苗族民歌。“娇” 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对美女的称谓”“年轻 的女子”“美女”,“阿依”是一个衬词,可以理解为叹词“啊”,“娇阿依” 的本意就是“美丽的姑娘啊”。在彭水苗歌中的“娇阿依”,“娇”依然是中心词,绝大多数是对“美女”的称谓。而“阿依”在鞍子苗歌中只是“娇” 后的拖音及曲调的延长的尾音。
“娇阿依”是彭水苗歌的总体叫法,已经成为彭水民歌的代称,它形同陕北的“信天游”,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民歌曲调。“鞍子苗歌”的歌曲有数百首,经常演唱的近 200 首,其中有《山歌不唱不宽怀》《天上有雨又不落》《心中犹如火在烧》《太阳出来照白岩》《情妹只望郎有情》《久没唱歌忘记歌》《山歌不唱冷湫湫》《花线囊》《郎从对门打伞来》《女儿十八春》《新打锄儿慢安钢》《我爱情哥山歌多》《茶不思来饭不吃》《送郎歌》《十送》《太阳出来照娇娇》《隔花看见娇放牛》等情歌,以及《清早起来就上坡》《逢春歌》《采茶歌》《倒采茶》《连八句》《连八句我都有》等劳动歌,还有《鼎罐饭锅巴黄裳裳》《哥打糍粑打得好》《祝酒歌》等生活歌等。
自20世纪50年代始,屡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新世纪以来,代表重庆市多次出征全国民运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原生态民歌大赛、西部“花儿歌会”、农民艺术节、群星奖和央视青歌赛等均获得优异成绩,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鞍子苗歌”也是“重庆乌江苗族踩花山节”重要组成部分,是彭水乃至重庆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文艺,成为 AAA 景区鞍子苗寨、AAAAA 景区阿依河建设的文化灵魂。一曲娇阿依,千年苗乡情。苗族似乎生来就会唱歌,鞍子镇从几岁的娃娃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会唱山歌,培养了一大批歌师傅。
20世纪50年代,以马中福为代表的歌师傅,带着鞍子苗歌走进成都献唱,轰动音乐界。新世纪以来,鞍子镇每年举办赛歌会,主要演唱苗歌、跳踩花山,在鞍子中心校建 设苗歌传承教育基地,在盘歌堂建设鞍子苗歌传习所,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茂淑,重庆市代表性传承人任云兴、庹清仙、吴庆友、李佶阳、何茂、 任正高、罗星建,以及县级重要传承人谢碧、何蓉等数十人为导师,经常开展传承培训,组建起重庆娇阿依艺术团、县娇阿依组合、鞍子民歌队、阿依河民歌队,传承鞍子苗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