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耍锣鼓”
日期:2024-07-19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耍锣鼓”

彭水“耍锣鼓”是根植于彭水民间的古老的打击乐,由盆鼓、马锣、大锣、钹四件打击乐器组合演奏,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彭水自古风行巫教端公戏“杠神”,民众为了自娱及民俗的迫切需要,有意摆脱“杠神” 那套神秘而程式化的仪轨制约,“耍锣鼓”便由此逐渐形成。形成时期虽无可考,但应是苗族巫教兴盛之后,历时已相当久远。

“耍锣鼓”是彭水流传自今的重要文艺表现形式,彭水人从娘胎出生到死后入土, 一生都是在要锣鼓相伴下度过。它是彭水民间礼俗与公众庆典中的必有“角色”,庆生祝寿、娶媳迎亲、修房建屋、造墓立碑、悼奠殡葬等都有“耍锣鼓”的身影。

彭水“耍锣鼓”曲牌繁多,经普查收集的有四百余首,有单奏曲牌和套曲两类, 套曲由几支曲牌联奏,如《座台》《长路引》等,还有“专用”“通用”之分。“红”喜会专用曲牌有《欢喜团》《大红花》《凤点头》《加官头》《栽花》等;用于丧事“白”喜会的曲牌,有《入地眼》《仙鹤归》《心欠欠》《丰都花》 等,其余多数是通用曲牌。

彭水“耍锣鼓”用的四件乐器形制与其他地方不同,奏出的音色十分特别,浑圆甜润,侃切清丽,旋律十分优美。

彭水“耍锣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溶了巴蜀楚黔文化元素,积淀着苗族、土家族及汉族的人文基因,使这个脱胎于苗族端公戏的锣鼓,既浸润着川剧锣鼓的色彩,又吸取了湘西打溜子的技法,从而衍生 出“鼓引子”和“吵吵钹”等奇丽演奏形态, 在我国民间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在民间器乐形态学中具有标本性价值,更可为器乐发生学提供规律探讨的宝贵资料。

新田镇任家班推陈出新,曾亮相中央电视台民族歌舞春晚,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