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子铁炮火龙
普子铁炮火龙是我国城乡诸多民间龙舞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龙形设计、编扎裱糊工艺、彩绘、上光固化、龙体内照明用油练的制作、舞龙的队形与动作编排、在年节时出龙烧龙的民俗因素,特别是舞龙时用上铁炮发令助威及土制铁末火花烧龙等,使普子铁炮火龙十分别致且充满神秘色彩,使其在诸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品位。古老的中国农业文化土壤,诞生、养育了独立特行的龙文化。《说文》十一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是能兴云驭雨的神物。人们赋予它蓬勃的生命和善良的心地,它能给人带来幸运与吉祥,这是数千年来它被中华民族喜爱的原因,并进而形成龙神崇拜,龙舞就是在这种民众心理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舞龙自何时始,至今无定论。但彭水民间却流传着“龙灯本是唐朝兴”的传说。据访,民众说当地玩龙世代相传从未中断。现冉家玩班已经传至第四代。普子铁炮火龙是大龙。俱用竹、木、纸扎糊成形,并用麻布相连。因世间无龙的形象可依参照,在扎制彩绘时,则按传说中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耳似牛、颈似蛇、腹似屡、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为据,腹中置“油练”作灯火照明,故称“龙灯”。龙身由单数节组成,一般为11、13、15节不等,一人执舞一节,耍龙尾的多为滑稽可笑的小丑。玩铁炮火龙,必须有与之配套的“铁炮”、“黄烟”与“火花”。铁炮三声巨响,为首一人举一裹着红绸的巨“宝”跃出,紧跟“宝”后的,就是张着巨口的长龙翻腾出场。随之锣鼓喷呐齐鸣,玩龙大汉大吼着“哦哦”之声,前面耍“宝”的人将“宝”上下翻滚,龙则随“宝”翻腾奋力抢“宝”。并做出黄龙出洞、黄龙滚滩、黄龙盘腰、黄龙穿尾、黄龙跃门、黄龙穿花、滚龙入海等动作。龙入场后,必以黄烟低喷场地,使近地空间充满黄白色烟雾,以隐玩龙者身体,使见龙不见人,龙便在黄色的雲烟中翻滚腾跃缠绕出没。以合《易经》讲的“云从龙”的意象。在这腾龙的四周喷放着铁末火花,这可是一道道名附其实的“银花火树”!火花放射时声如雷啸,加上跟着龙燃放的长竿鞭炮,及锣鼓声和玩龙壮汉的呕喝声混成一片,其阵势与声威,真是震天撼地壮烈无比,叫人惊心动魄摧肝裂胆。玩龙汉子们就图在这威猛的阵仗中过把玩火龙的瘾,而观赏者更大饱眼福,过年的欢乐与狂热便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