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池甩手揖
日期:2024-09-24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庙池甩手揖

甩手揖是在拱手作揖的人生礼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庙池甩手揖(俗称踩戏)有行家认为是土家摆手舞的维形,是诸佛乡独有的礼仪习俗文化现象,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般用于庆典、祈福等,也有用作祭祀活动的。庙池甩手揖起源于何时,由什么人创造均无资料可考,至少在清朝时期就有了。庙池甩手挥分为阴阳两类。“阳性”甩手揖用于婚礼、寿诞等喜庆场合,为多人对跳的集体舞蹈。表演时,将人员分成两队,由1人或2人领着众人跳,另加8个小孩(俗称“搞乱棒”)在里面扮演各种角色嬉戏。庆典、祈福的甩手揖,进场时气氛热烈而活泼,开场时由领队喊开场白:“盘子王,圣子王,今天我们来到ⅹ高堂。听说师傅手艺高,我们来踩个甩手揖!”每个动作的衔接处,也要报出下一个动作的名称。用鼓、锣伴奏,开场鼓用“么二三”(即大鼓为“么”,中鼓为“二”,小鼓为“三”),行进中只用“么二三”中的“二鼓”。在鼓点和跋声中,表演者此进彼退,此侧彼斜,一张一弛,配合默契。其表演的内容有比脚大脚小、黄莺展翅、母猪爬背、黄牛擦背等。在开场时相互打拱作揖后,开始规定动作的比划,主要以手上动作为主,通过队列变化、旋转等,表现要模拟的动物动作形态。“阴性”甩手揖用于“坐夜”祭莫亡灵。一是由法师进门途中,以类似于钹的“345”敲击特殊的“3、4、5”音乐,配合甩手作揖的动作,表示对亡灵的尊重。二是在办道场的中途,由掌坛师一手持司刀、一手持令牌,帮坛师一手持火炉、一手持符咒幅,带领众人举行甩手作揖表演。祭祀时的甩手揖庄严肃穆,动作谦恭,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与哀悼。这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性的苗家舞蹈,融合了揖摆、抖摆、牵手摆、端手摆、牛擦背摆等舞蹈动作,带着故事情节还有始有终,又类似于音乐剧。庙池甩手揖,“舞”在作揖穿插,“戏”在节间的练白,是土家摆手舞的雏形,是比较原始戏剧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彭水将此创新为广场舞,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