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腊庄傩戏
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腊庄傩戏,成长于大垭乡木腊庄,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物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彭水巫傩活动甚早,春秋战国时期已具规模,与武陵山的巫傩一脉相承,属武陵傩派。大垭乡的木腊村,位于两省(市)4县交界处,处于渝黔交界边缘地带,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瘠,医疗条件很差,几乎偏居一隅、与世隔绝。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他们敬重祖先,敬畏鬼神,用杠神等形式驱鬼避邪,以歌舞愉悦祖先和鬼神,形成了原始独特的木腊庄傩戏。它通过傩祭和傩戏的演绎,达成人们祈福还愿、驱疫避灾的诉求,具有积极的意义。木腊庄傩戏是“傩仪”和“出戏”的综合体,常常将戏剧融入严肃的傩仪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龙龟寺僧人在演绎傩戏的过程中,固化了特有的傩仪,在保留戏剧、花灯等特色的同时,创新性吸纳民间俚俗语言,进行大胆调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蜡庄傩戏。木腊庄傩戏,无论是举行仪式还是唱戏,都要穿法袍、戴面具、着戏装。“傩仪”是固有的巫傩仪式,例如开坛还愿,一般要举行启傩掩火、开坛持席、立楼扎灶、申文奏疏、搭桥迎兵、抛傩上转、合镖祭坛、开洞盘洞、祭兵陈词、还愿勾怨、拆坛送船等仪式,尽管是严肃的仪式,也是要载歌载舞来进行。同时根据事主需要,还可以开展上刀杆(山)、下火海、破域煞铧等特殊法事。“出戏”跳耍神,即表演傩戏,是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价值所在。木蜡庄傩戏有上百种之多,形式多样,大多是折子戏。大多剧情完整,戏剧冲突较为突出,歌舞斗唱一应俱全,间有锣鼓伴奏,生旦净末丑各角都由男法师扮演,夹以乡音对白、俚语调侃,场面热闹,惹人发笑。内容丰富,包含了军队、鬼魅、市民生活等诸方面。法师们身着袍服冠帽,扮演生旦净末丑,演唱《伏羲姊妹造人烟》《包文正问案》《太子送子》《煊斧》《倪氏媳妇伸冤》等戏剧,正戏谐剧兼备,既有令人静穆,又能惹人发笑。特别是“丑”角戏,如《领兵土地》《灵官土地》《打扫土地》《歪嘴婆娘》等,将民间俚俗言语和山歌俗调融入演出之中,诙谐风趣,令人捧腹。巫傩是苗族先祖蚩尤九黎族发明创造的中国特有的古老文化,已有约3000年历史,巫医、傩戏是其主要的代表,被称为医药、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的“活化石”,保护传续木腊庄傩戏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以冉正高、冉瑞财、李永忠、杜举文为代表的“木腊庄傩戏”传承人,在继承和光大传统傩戏的傩仪、戏剧的同时,与时俱进,为古老巫傩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为彭水民族文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