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50024300915003XY/2022-00057
  • 主题分类
  • 其他;体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彭水县政府办
  • 成文日期
  • 2022-06-07
  • 发布日期
  • 2022-06-18
  • 标题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彭水府办发〔2022〕88号
  • 有 效 性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府办发〔202288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体育

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67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紧扣建设民族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三大定位”,实现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 “四大目标”,努力实现经济质量提升、城市形象提升、乡村面貌提升、生活品质提升、人文素质提升、对外影响提升“六大提升”,基本建成体育强县和健康彭水,根据《重庆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重庆市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彭水行动(2019—2030年)》和“十四五”时期我县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彭水体育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彭水自治县体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深入推进实施《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1+5+1”行动计划。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彭水体育事业在重庆市体育局精准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体育为民惠民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总目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统筹推进群众体育扩面、竞技体育抓点、体育产业增效,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蓬勃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2019年出台了《彭水自治县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六个身边工程”,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把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形式多样、科学文明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作为重点,坚持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和多样化,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健身需求。加强乡镇和村社体育组织建设,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龙头,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乡镇、村社体育组织。在全县大部分乡镇(街道)建立了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篮球协会分会。重视和加强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各单项体育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的业务指导工作,抓好晨、晚练活动点的建设。利用农闲积极开展贴近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体育健身和表演活动。全县大部分乡镇、村社都开展了健身跑、乒乓球及乡镇篮球邀请赛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目前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04人,2020500余人次“好体育人”参加了“好体育人”志愿者活动,为市民进行了体育健身咨询以及健身指导,发放健身宣传手册6000余册,累计指导群众体育健身8万人次。每年举办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观众人数在50万人次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已达36万人次以上,已超过总人口的50%。积极参加重庆市及国家级文化体育赛事活动,2018年重庆彭水代表队荣获全国广场舞电视大赛金奖。2020年中国摩托艇联赛重庆彭水大奖赛被命名为“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倡导科学文明的健身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为我县实施全民健身工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体教融合开展业余训练,着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形成了以县业余体校为基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增强合作的实效性。努力完善各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努力抓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倡导学校体育教育向全民健身活动转移。县第五小学(县业余体校分校)参加2019年重庆市小学生篮球比赛获得了女子第二名、男子第三名,获得2019年重庆市青少年锦标赛篮球比赛丙组男子第二名,获得2019年中国篮球训练联盟全国总决赛(简称CBTAU10季军、U12季军。县第一中学(体校跆拳道训练基地)跆拳道参加了重庆市2019年青少年锦标赛,荣获11铜。县第二小学(体校武术训练基地)参加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了268铜的好成绩;参加重庆市第十六届传统武术精英赛分站赛,获得了262435铜;参加重庆市第十六届传统武术精英赛总决赛,获得第二名2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1个;参加重庆市第四届体育大赛武术比赛,获得了3412铜的成绩。彭水中学(体校足球训练基地)女足获得重庆市青少年五人制女子足球锦标赛第三名、重庆市首届“足协杯”女子组第六名、重庆市城市足球冠军联赛女子组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县职教中心(体校射弩训练基地)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项目的比赛,获得了传统弩团体二等奖、标准弩团体三等奖和个人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为重庆市争得了荣誉,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并引起全国民族体育界和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传统项目,突出重点项目,扩大训练面,注意培养尖子,形成特色,创出品牌,多出人才。同时根据我县的体育资源、体制特点、训练条件和训练水平,对现有的项目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力争输送更多的后备人才。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体旅融合成效显著。大力承办职业联赛,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按照“以赛事培育市场、以市场促进消费”的思路,突出彭水“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以赛为媒,以“欣赏水上运动、体验民族风情”为主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十三五”期间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摩托艇联赛“太极水杯”重庆彭水大奖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精英赛、八届“蚩尤九黎城杯”中国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户外挑战赛暨“蚩尤九黎城”重庆彭水户外挑战赛、四届重庆市 “摩围山杯”中老年篮球邀请赛、三届青龙谷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暨漂流南方积分赛阿依河站赛、两届重庆彭水森林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活动。盛大开启首届“决战九黎城下”电子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该大赛通过虎牙、企鹅电竞、一直播、花椒直播、抖音等直播平台全程直播,“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城市名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与卫生、教育、文化、科技、旅游、传媒、养老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了体育产业发展新业态。着力营销推广“中国爱情治愈圣地”“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品牌,努力将彭水打造为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的户外运动休闲城市。体旅融合战略成为彭水发展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这些赛事也成为了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要抓手。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结合我县大山大水的自然禀赋,优美的生态环境,弥补开展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的短板,搭建开展全域户外运动的平台,突出品牌赛事活动为引领,厚植民族历史文化,让户外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启动了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我县重点旅游区乌江画廊、摩围山休闲度假区、阿依河景区体育硬件建设力度,打造摩围山、阿依河成为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首选目的地。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体彩公益金3000余万元,在全县范围内新建各类体育运动设施190多个,全县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社区健身点工程等有序实施,90%以上的村(社区)均建有1片以上塑胶运动场地,全县农村体育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止2020年底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到78443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1平方米。升级改造县体育馆达到国家大中型体育场馆的标准,20000座的县体育场和集绿色生态、户外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中心(含篮球场21个、乒乓球台185张、网球场6个、羽毛球场6个、排球场2个)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紧缺的矛盾,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投资修建体育场地设施,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济实体。按时完成了重庆市重点民生实事任务4个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和4个重庆市社区健身点建设。此外,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添置了职工健身设备。同时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现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有效解决了场地不足问题。将县城公园、广场、空地、园林、院坝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场所,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短缺的矛盾。

第二节 主要问题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其他区县滞后,体育事业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体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我县体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长期性、制约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尽管我体育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市体育局和委、政府打造运动之城、健康之城和建设体育强的目标仍有差距。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群众健身场地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体育场地总体布局不均衡、场地类型单一,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发展不均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体育事业仍有缺项,体育公共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购买和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差规模、缺特色、欠档次。

体育专业人才缺乏。体育专业人才引进瓶颈仍未打破,竞技体育基础不够扎实,业余训练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竞技人才梯次结构还不甚合理,体育尖子队员还不多,在一些重点项目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后备人才资源及培养机制缺乏。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教练队伍结构有待改善,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教练员激励机制有待加强。裁判员、“好体育人”志愿服务者、体育创新创业人员等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数量不足甚至稀缺。

体育产业量小质弱。体育消费意识与城市经济水平不相适应,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和龙头项目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资源配置不足、人们消费观念和意识欠缺等并存。精品体育赛事、体育品牌打造还差规模、缺特色、欠档次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等品牌赛事提档升级不足,缺资金、政策等扶持支持。

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与推广不够。射弩、竹铃球、高足球、高台狮舞、踩花山等一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缺乏挖掘、保护、传承与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体验基地、传习研究所规划建设不足。

体育+”融合度较低。体育与文旅融合类型不足、层次不高。较有内涵的文体表演、文体活动开展十分有限,体育表演业缺乏深度创新开发。体旅融合强度不够,受比赛场地条件限制,赛事档次不够,人气聚集、关注度有限,赛事影响力、震撼力和轰动效应不足,体育旅游开放力度有待加强。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彭水体育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将为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机遇。二是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不断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背景下的体育需求。体育产业也完全有条件和有潜力成为未来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我县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竞技体育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应受到高度重视,其丰富的精神价值愈发成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交织并进等,将为我县体育发展激发新活力。三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走在渝东南前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新形势下,体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体育的多元价值不断拓展和显现,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五是“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新业态,而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我县体育发展基础好,人民体育健身需求持续提升,为体育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强大引擎。六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我县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挥彭水渝鄂黔地区协同发展节点作用”的功能布局战略定位,将进一步畅通体育发展合作渠道,推动彭水体育事业更高水平开放协作和更高质量产业协同。七是彭水自治县“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等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要举措等,将为彭水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带来新机遇、赋予新成就。

第二章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重庆市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彭水自治县“十四五”提出的深入落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关于发挥彭水渝鄂黔地区协同发展节点作用,紧紧围绕县委“三四六”发展思路,建设民族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一体谋划我县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着力塑造体育事业品牌、壮大体育事业产业、发挥体育事业功能,突出“体旅、体教、体文、体产、体商、体育与环境”等多维度融合发展,努力将体育事业建设成为我县全面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体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和加强体育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为全县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以惠及民生、服务百姓为根本的意识,以保障和服务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为着眼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增强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多元融合。一体谋划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突出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体旅、体教、体文、体产、体商、体育与环境”等多维度融合发展,将体育发展统一到建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新彭水大局上来,充分发挥体育多元化价值和多功能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解困境、促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依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紧密结合我县自然地理和人文遗产资源,以及现有体育基础和城乡居民体育需求,结合国际视野,打造重要的生态康养和休闲运动基地,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和国际知名户外运动胜地。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始终坚持时代性、发展性、创新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统筹推进和实现彭水体育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 发展路径

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强薄弱环节、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

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的主体,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目标。

聚焦“体育强县和健康彭水”,着力提升全县体育发展能级。建成体育强县和健康彭水是我县在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把加快体育强县和健康彭水建设作为新时期全县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为全县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体育强县和健康彭水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重庆体育高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与四川省友好。区县体育协同融合发展,在共建市级乃至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立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合作平台、推动体育赛事活动融合发展、推动体育设施融合发展、共同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多形式、多层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丰富合作内涵,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川渝两地人民,共同绘制与四川友好区县体育的美好蓝图,不断增进两地人民健康福祉,积极推进与阆中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落地落实,持续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体育走廊建设工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推进全县体育均衡充分发展。做精做优老城、新城、蚩尤九黎城“三城一体”中心城区全民健身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商贸业,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城市体育发展区。以乌江、郁江为轴,以“体育+城旅”、“体育+文旅”、“体育+商旅”、“体育+农旅”等融合为重点,大力发展全域体育旅游业、户外休闲运动业,做活做靓乌江、郁江沿江体育旅游发展示范带,形成联动“一心”、辐射“三片区”的体育发展格局。做特做实全县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三大生态特色发展片区体育旅游、户外休闲运动。做大做强高谷生态旅游镇、保家生态工业镇、郁山历史文化镇、连湖旅游边贸镇、新田建材工业镇、摩围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六个重点地区的体育旅游业、体育产品制造业,推动周边乡镇和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振兴。鼓励支持其他乡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推进特色化、差异化体育发展,形成点上开花、各具特色的乡镇体育竞相发展格局,在大同、桑柘、普子等高海拔乡镇打造冰雪运动、休闲纳凉体育特色小镇。全民健身业在“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发展格局中全面协调发展。

聚焦“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促特色”,推动全县体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增加体育服务供给,夯实体育发展基础,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面发展。对标全国体育发达区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项目整体水平,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强化体育人才引育,多措并举补齐体育短板。充分发挥彭水战略地位和发展优势,抢抓诸多政策利好机遇,切实转变全县体育发展方式,主动创新突破,在打造体育产业集群、申办承办大型赛事等方面走在前列。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突出户外运动特色,打造精品赛事,树立品牌形象。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5年,体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竞技体育项目完成增项和扩项,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居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建成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初步建成重庆市体育强县和渝东南体育赛事中心。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1.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3.3%,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名,自创县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不少于5

锻造更强综合实力的竞技体育。重大赛事功能显著增强,人才梯队和竞技体育保障体系全面完善,重大综合性赛事承办和体育文化交流能力明显增强,构建起强队、强项、强人体制机制。国内外重大赛事获得金牌数超过10枚。年承办国内外重大竞技赛事超过4场次。

发展更全面健康的青少年体育。基本建成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普及深入,学生普遍掌握健康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教融合更加深入,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达到2个,常年在训青少年人数达到600名,人才基础更加雄厚坚实。

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全面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优质,形成消费引领、科技驱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处重庆12县(自治县)前列。

建设更加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编制形成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实施规划。建成并策划一批重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和建成一批具备承办国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世界单项体育比赛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设施显著完善。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升,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或超过2.6平方米。

建设更加多元融合的智慧体育。全县体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基本形成数字体育总体框架和基础设施骨架,推动建设彭水体育运动数据中心,初步构建起管理高效协同、服务普惠便捷、技术互联共享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体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体育智治”。

形成更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体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彭水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全县优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良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培育一批本土体育文化品牌,基本建立起高效协同的现代体育传播体系,塑造开放、进取的彭水体育整体形象,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弘扬。

2-1 “十四五”体育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居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93

93.3

约束性

2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50.1

51.5

约束性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61

2.6

约束性

4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1.72

2.16

预期性

5

国内外重大赛事获得金牌数(枚)

4

>10

预期性

6

年承办国内外重大竞技赛事(场次)

2

>4

预期性

7

自创县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

3

5

预期性

8

常年在训青少年人数达到(万人)

0.02

0.06

预期性

9

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个)

0

2

预期性

10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4.5

>10

预期性

第五节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体育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建成我国西部体育强县和全国运动健康城市。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2.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9%。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进入重庆前列,在市运会、青运会中创造佳绩,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体育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彩票销售年增速居重庆前列。体育协调发展格局,体育协调融入“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居于重庆前列。体育氛围浓厚,体育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中具有显著特色。体育成为彭水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事业,重庆市体育强县和渝东南体育赛事中心基本建成

第三章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县上有品牌、街道有亮点、乡镇有特色、村社有典型、处处有健身、人人有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以及全民运动健身模范乡镇、模范街道、模范村社联创活动,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区域、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扶助农村地区的全民健身事业。设置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和公共体育服务岗位,为公众提供公益性体育培训、健身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

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整合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资源,推进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民间健身组织”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持续加强乡镇和村社体育组织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乡镇、村社体育组织,在全县乡镇(街道)推进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篮球协会分会等建立。大力培育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体(组织)等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重视发挥网络体育健身组织、草根体育健身组织和健身骨干、健身达人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服务、规范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鼓励有市场潜力的健身项目积极发展为项目联盟。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自生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独立法人组织转变。对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进行结构性、功能性改革和创新,完善内部组织机构,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带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激励机制,通过委托、公助民办、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效率和效果。健全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积极开展“好体育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将“好体育人”志愿服务纳入全县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招募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大教练员、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优秀运动员、体育达人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依托全民健身站点,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的“五进”活动,促进“好体育人”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开展“好体育人”志愿服务评比活动,提升“好体育人”志愿服务质量,让“好体育人”志愿服务正能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城区、镇街和村社三级健身场地全覆盖,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科学规划,统筹利用绿化空间、废旧工场、学校体育设施,聚焦“三大球”和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着重在“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规模较大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在“多节点”乡镇及行政村建设一批中小型全民健身设施。新建改建一批益智健身苑点、健身房、体育运动休闲设施、智慧健身长廊,实现乌江、郁江“两江四岸”登山步道完善贯通。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结合市民体育需求和人口分布,大力实施公共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低空运动、冰雪运动、汽车自驾营地等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好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全民健身设施项目,重点支持相对落后地区及公共健身设施未达标乡镇、街道建设小型室外健身设施。开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努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

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供给均等化。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指导各乡镇(街道)结合本辖区群众需求、财政能力、人口规模和体育特色,制定与全县全民健身发展阶段相契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特别是桑柘镇、大同镇等高海拔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全县公共体育设施协调发展。

第三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普及推广全民健身项目。积极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普及推广马拉松、自行车、足球、羽毛球、篮球、游泳、广场舞、铁人三项、门球、健身跑、武术等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广泛的全民健身项目,实现全县年年有大赛、月月有小赛、天天有活动、人人有参与,不断升温全民健身热潮。支持、培育和传承健身气功、龙狮运动、竹铃球、高足球等具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支持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搭建覆盖广泛、层级清晰、便于参与的赛事活动平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规模化、社会化。每四年一届举办彭水自治县运动会和全民健身运动会。依托山水城市特点和四季气候特征,重点培育户外运动项目赛事,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运动会、业余联赛等群众体育赛事。运用现代科技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举办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持续开展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丰富节假日群众体育生活。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定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实施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工程,持续举办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决战九黎城下”电子竞技大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户外挑战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摩围山森林自行车赛等精品赛事,策划冰雪运动、低空运动等休闲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全县性全民健身活动不低于20次。

推进重点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提高体育设施适老化程度,改善老年人健康场地设施条件,增强老年人健身意识,鼓励推广符合老年人运动特点的门球、太极拳、健身气功、气排球等运动项目,开发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状况老年人的专门健身项目,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比赛。加强对妇女、儿童健身活动指导,举办广场舞、柔力球等赛事活动。加强残疾人健身与康复的分类指导,完善残疾人体育设施,推进社区残疾人健身点建设,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

策划推动冰雪运动项目。对接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积极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策划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进社团,普及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研制并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策划推动大众冰雪健身休闲项目,在摩围山、桑柘镇、大同镇等高海拔地区扶持滑冰、冰球和冰雪等有潜力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快速发展,打造冰雪产业基地,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加强冬季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冰雪运动专业指导和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成立冰雪运动俱乐部、培训学校,积极开展冰雪赛事。

专栏3-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建设工程

新田镇体育公园(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6000㎡,含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步道等6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4年,总投资1000万元,“十四五”时期建成投用。

三义乡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建设地点为三义乡小坝村,属原高速公路搅拌场,占地面积2100㎡,拟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3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5年,总投资800万元。

高谷镇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5000㎡、含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4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4-2025年,总投资1500万元。

万足镇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3000㎡,含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房4项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5年,总投资1000万元。

鹿角镇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7000㎡,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4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3年—2025年,总投资5000万元。

平安体育特色小镇(小型体育综合体):建设地点为平安镇平安社区,占地面积30000㎡,含篮球、羽毛球、网球、排球、足球、乒乓球、门球、健身步道、登山步道、亲子项目等10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4年,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

鞍子镇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3000㎡,含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4项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5年,总投资1000万元。

桑柘镇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5600㎡,含乒乓球、篮球、壁球、网球等4个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1年—2023年,总投资3000万元。

善感乡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占地面积2000m2,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等运动项目的露天或风雨(室内)场馆,建设时间为2023年—2024年,总投资700万元。

保家工业园健身步道:1条、8公里,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5年,总投资100万元。

郁山古镇体育健身中心:占地面积3000㎡,含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路径等5个运动项目,建设时间为2021年—2022年,总投资750万元。

郁山湖体育健身步道:1条、8公里,建设时间为2024年—2025年,总投资900万元。

三江口水利枢纽健身步道:1条、6公里,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3年,总投资500万元。

马岩电站库区健身步道:1条、33公里。建设时间为2021年—2023年,总投资9000万元。

太原镇文体综合设施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00㎡,场地内设置室内篮球场、乒乓球、电影院、羽毛球场等4个文体项目。建设时间为2023—2025年,总投资500万元。

新城城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15000㎡,含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步道、亲子项目等7个运动项目,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4年,总投资5000万元。

大同镇体育健身步道:建设大厂社区、龙门村体育健身步道20038米(其中步道12288米,梯步7750米)。M7.5浆砌路肩挡墙按总体百分之五计,共计1021米(宽0.4米,均高1.0米)。休息平台49个(4.0*4.0m)。垃圾桶89个,过沟板3块,1-30cm涵洞1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1盏,混凝土树枝仿木栏杆870米。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3年,总投资429.59万元,“十四五”时期建成投用。

棣棠乡体育健身步道:新建1米宽线型健身步道20公里,及路灯、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4年,总投资380万元。

汉葭街道睡美人山体育健身步道:新建1米宽体育健身步道20公里,并配套路灯、公厕、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4年,总投资413.45万元。

摩围山度假区森林露营地健身步道:摩围山森林露营基地AB区内,主要建设环形健走步道10km、登山步道10km,步道宽1.5米,以及配套标识标牌、山地救援设施设备,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3年,总投资413.45万元。

一心两带”智慧健身工程:智慧体育健身长廊,智慧体育健身公园2个以上,智慧体育健身点5个以上,建设时间为2022年—2025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全民健身示范村(社):在现有各36个乡镇辖区选取乡镇调整过程中被撤销乡政府所在村(社)或人口集中度高、自然生态环境好的村(社)创建全民健身示范村(社),建成乡镇全民健身副中心。

第四节 加强科学健身服务指导

加强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提高全民健身供给质量,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促进全民健身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重视和加强群众身边场馆(地)建设和低成本、免费开放率,为群众提供便利共享的体育健身与康养资源。与教育、医疗、旅游、休闲、养老等深度融合,通过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激发和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康的需求。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指导和行动引导,加快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趣味性强、群众参与性强的体育与康养项目的创新设计,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开展。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调查,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探索形成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锻炼标准达标监测活动常态化模式。充分发挥体育、医疗领域专家的权威效应以及知名运动员、名师(名教练、名裁判)、健身达人的明星引领效应,做好科学健身方式方法的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健身素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组织作用,开展健身项目培训、讲座和咨询等,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普及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定期发布《全民健身指南》。

引导全民加强居家锻炼。研制推广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居家运动健身方法,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开辟健身服务平台,邀请网红教练、运动员、健身达人等直播指导科学健身,推广“云健身”活动,倡导居家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扩大指导员队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作用,创新技术等级制等社会指导员激励和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管理,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技能、服务水平。加强准入类项目的职业鉴定工作,非准入类项目逐步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探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练员职称的贯通机制,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各类赛事活动。

专栏3-2全民健身活动重点工程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三级联创工作:系统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模范乡镇(街道)、模范村社联创活动,进一步细化创建指标,建立常规督查机制和先进集体表彰机制。到2025年,创建10个以上全民运动健身模范乡镇(街道)和村社。

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工程: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和管理,广泛开展“好体育人”志愿者服务。到2025年,县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5个以上,每千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05个,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名,全县体育志愿服务累计惠民不少于30万人次。

品牌赛事创建工程:重点培育打造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决战九黎城下”电子竞技大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户外挑战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摩围山森林自行车赛、国际(“一带一路”)篮球邀请赛,以及县运会(四年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年一届)、职工运动会、交通杯、体彩杯、科普杯、园丁杯等县级赛事。支持乡镇创建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到2025年自创县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达到5个以上。

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建设全民健身中心,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利用城市边角地、无主地建设城市或社区体育公园。充分利用乌江、郁江“两江四岸”自然人文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健身步道。重点建成一批社会足球场地:(1)溪乡樱桃井社会足球场。建设一个11人制足球运动场一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坪工程、场地基层工程、塑胶铺设以及排水、照明、球门安装等附属工程,总投资300万元,2022年建成;(2)太原镇社会足球。7人制足球场一个及附属设施,总投资100万元,2022年建成;(3)棣棠乡四坪村社会足球。新建11人制足球场及其它配套设施,总投资300万元,2023年建成;(4)郁山镇社会足球场。建11人制足球场并配套外围塑胶跑道,灯光照明等辅助设施,总投资330万元,2023年建成;(5)大同镇社会足球场。建11人制足球场并配套外围塑胶跑道,灯光照明等辅助设施,总投资300万元,2023年建成。

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工程:1)围山度假区风雨球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人民健身活动的风雨球场,拟建项目占地面积约2500㎡,总建筑面积2000㎡,主要建设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室外健身活动场地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总投资1050万元,建设时间为2022—2024年;(2)大同镇户外运动营地项目。新建露营露台31个,新建生态停车场一个(含停车位100个),并配套步行道,厕所、淋浴及管理用房,污水管网,标志标牌,总投资397.5万元,建设时间为2022—2023年;(3)摩围山度假区户外运动营地B区建设项目。建设成为体验自然风光项目,进行登山、露营等户外活动,展示摩围山独特自然生态风景,具有户外健身、休闲、亲子等功能。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露营场地绿化、景观、配套服务中心、公共厕所、道路、停车场、房车营地、综合管网、污水处理以及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其中运动营地绿化面积12000㎡,配套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公共厕所6座共300㎡,道路面积500㎡,停车场及房车营地面积3000㎡,并配套建设项目区综合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各1项,总投资1300万元,建设时间为2022—2024年;(4)摩围山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项目。新建含休憩、淋浴、娱乐、管理等相结合的用房1栋,建筑面积约300平凡米,露营平台约70个,生态停车场1个(约停车位100个),并配套人行步道,公共厕所、路灯、污水管网等设施,总投资350万元,建设时间为2023年;(5)润溪乡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项目。建户外运动营地一座,露营露台,休憩用房、淋浴用房、卫生间、娱乐管理用房,并配套生态停车场,人行步道,营地给排水及排污管道等设施,总投资400万元,建设时间为2022—2023年;(6)棣棠乡牌楼村户外运动营地项目。新建露营露台约20个,新建生态停车场一个(含停车位50个),并配套步行道,厕所、淋浴及管理用房,污水管网,标志标牌,总投资600万元,建设时间为2022—2023年。

民族体育传承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民族体育培训与民族体育竞技表演等项目。联合大中小学校、渝鄂湘黔边区,重点培养武术、健身气功、龙舟、龙狮、高台狮舞、射弩、竹铃球、高足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融合民族体育运动文化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策划特色民族体育主题活动。

第四章 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优化竞技体育项目,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创造佳绩,力争在市运会、青运会等取得较大突破。巩固和扩大重点项目,强化潜优势发展项目,力争落后项目有所突破。办好体校以及每个学校的训练基地,运动员人数每年超过600人。形成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科学备战、重点突破、稳中有超、奥运有我、为彭争光”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优化项目布局。立足市运会、青运会,设立重点项目、发展项目和普及项目。着重打造射弩、篮球、足球、举重、柔道、摔跤、跆拳道、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发展击剑、空手道等项目,使之成为新的竞技水平增长点。普及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体育舞蹈等,确保竞技水平稳中有升。对照市运会、青运会项目设置,立足我县竞技体育发展实际进行项目论证,通过主抓体校学校联办、社会参与等方式筹建备战队伍,力争为重庆市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输送更多人才,每年向市优秀代表队输送集训运动员10人次,逐年提高国家队贡献率。依托摩围山风景区海拔高地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条件,谋划推动冬季项目发展,探索具有南方特色的冰雪运动项目,加快冰雪运动项目训练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冬季项目的突破性发展。

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创建篮球、足球、举重、柔道、摔跤、跆拳道等“重庆市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国青少年高水平训练基地”,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与市优秀运动队合作,以输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培养体系,建立后备人才库和输送奖励机制,做实“输送清单”。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级网络”,加强体校建设,做优“塔尖”;提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培训机构训练质量,做强“塔身”;夯实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做实“塔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教练员学习进修。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进一步优化教练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练员绩效分配、竞争上岗等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教练员教学训练水平。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赛事体系,积极承接全国性青少年赛事,健全青少年运动员参赛资格制度,反对和杜绝“兴奋剂”,做到“纯洁”体育。完善青少年竞赛赛制,整合社会体育资源,培育多元化赛事举办主体,构建后备人才培养社会支持体系,激活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以政策支持、奖励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协会、俱乐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比赛,为全县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支持县业余体校分校(彭水自治县第五小学)、体校跆拳道训练基地(县第一中学)、体校武术训练基地(县第二小学)、体校足球训练基地(彭水中学)、体校射弩训练基地(县职教中心)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学校以及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俱乐部共建竞技体育运动队,发展壮大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积极参加跨项选材,充分挖掘潜力运动员。改革和完善裁判员管理体制,发挥单项运动协会作用,加大裁判员培训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裁判员队伍。

健全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开放办体育,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形成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进学校、进协会、进企业。突出体校后备人才培养职能,稳步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激发学校、企业、协会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活力。构建大中小学梯队人才培育绿色通道,创新培养制度,畅通优秀后备人才上升渠道,助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发展。研制出台多元化备战体系建设方案,制定社会力量建队、办赛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科学备战。扎实做好市运会、青运会重点运动员的综合协调保障工作。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备战理论与方法研究、形势研判、战略战术制定等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备战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运动员选拔、教练员选聘、训练基地建设管理、运动员教练员交流管理等具体政策。修订实施《彭水自治县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比赛及输送奖励实施办法》,进一步调动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团队人员的备战积极性。

第二节 提升后备人才队伍训练成效

建立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加强后备人才复合型团队建设,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坚决落实“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要求,系统引进国内外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完善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搭建好科研攻关、伤病防治、营养恢复的科技服务保障平台,推动现代科技在训练场馆设施、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等的全过程应用,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诊断与训练。优化训练基地布局,打造一批集“训科医保”及信息化于一体的市内领先水平的训练基地,积极创建市级乃至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单项体育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场馆优势、自然地理优势等加快建设市队冬训、夏训转训基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

强化运动队管理。实施《彭水自治县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管理创新,推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运动队管理质量和效益。组建备战督导专家组开展常态化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备战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升训练的有效性。加强运动员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运动队军训活动,定期组织革命传统教育,增强运动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打造能征善战、拼搏奉献、作风优良的运动队。

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构建责权明晰的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实现运动队、体校从注册、入队到训练、参赛等各环节全链条管理,实现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专项经费开展反兴奋剂工作。建立兴奋剂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运动队肉食品、药品和营养品安全使用检测监控。构建公正、专业、权威的兴奋剂查处体系,加大检查力度,扩大检查覆盖面。坚持“零出现”“零容忍”,构建运动员及辅助人员反兴奋剂诚信体系,加大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

完善运动队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以运动员为中心,教练员为首要的人才竞争机制,加强裁判人员、管理人员、科医教辅人员等竞技体育人才保障、评价、激励、交流的标准化建设。落实教练员聘用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业保障、职业辅导等各项政策。支持使用体彩公益金资助建成的体育设施所在单位,安排一定比例岗位用于聘用退役运动员。加强与县人才交流中心对接,搭建退役运动员就业平台,协助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设立彭水自治县体育基金会,保障运动员的重大伤残、特殊困难和高等教育资助等方面的补助。畅通教练员晋升渠道,促进教练员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意识和能力,提高执教水平。

第三节 高质量筹备重大体育赛事

构建现代化竞赛体系。结合全县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加快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衔接紧密的竞赛体系,完善竞赛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健全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体育协会和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扩大专业赛事举办和参赛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积极筹备高水平赛事。统筹考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举措,科学制定赛事筹办和防控工作,提升竞赛组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按照市运会目标计划,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全力完成好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的备战参赛任务,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筹办彭水自治县首届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备战全国民运会、市运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国家、市级重点赛事,力争取得更加优异成绩。支持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引入和承办好国际国内及市级大型单项赛事,为国内外运动员搭建良好的竞技平台。

打造区域赛事交流平台。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作用,积极承办跨省级全国性和“成渝体育圈”单项赛事,持续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体育走廊建设工作,推动与成渝友好区县体育领域规划衔接、政策联动、项目共推。加强与西昌市缔结友好城市合作,积极推进与阆中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落地落实。通过赛事联办、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合作成果,建成渝东南赛事中心。

专栏4-1竞技体育备战工程

市运会青运会备战工程:结合市运会青运会备战工程,引聘国内外高水平教练、科研人员来彭工作或指导训练,进一步提升训练水平。选派支持年轻专项教练、体能教练外出进修深造。推进我县与其他区县在人才交流、跨区组队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打造“六个人”项目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教练员、裁判员、专技人员、心理辅导师、体能训练师和运动康复师,打造集“训科医保”及信息化服务于一体的训练保障团队,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聘用、录用标准。在具备条件的项目上,成立名教练工作室,聘请国内外优秀教练和专家作为顾问,创新培育精兵强将的新模式。

体育赛事工程:积极筹备高水平体育赛事,每年申办、承办一批国际国内级重大比赛、每年固定承办一批市级高水平赛事活动,到2025年承办国内外重大竞技赛事达到4场以上,建成渝东南赛事中心。

足球发展工程:加强足球改革发展保障,建立彭水自治县足球改革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彭水中学、彭水一中、民族中学、高谷中学、汉葭中学、普子中学、彭水职教中心、彭水二小、桑柘中心校、森林希望小学、新田镇小学、鹿鸣中心校、彭水五小、彭水县幼儿园、太原镇小学、木楠小学、平安镇小学、清平小学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打造足球文化,推动彭水自治县足球运动队高质量发展。完善青训体系,建立杯赛体系,积极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

第五章 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

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根本目标,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构建体教融合长效发展机制,统筹推动体校、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力量“四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建立完善丰富多元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强化协调共进工作机制,形成更加清晰和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帮助青少年“天天有运动、月月有比赛、人人有特长、个个有习惯、人人有健康”。

第一节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大力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积极营造以参与体育运动和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家庭舆论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鼓励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育运动,培养终身运动习惯。

强化青少年运动技能普及。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提高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抓好武术、跆拳道等重点项目推广,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推广,引导、支持社会机构组织开展项目技能普及工作。鼓励各乡镇(街道)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广田径、体操、游泳等基础项目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参与率高的项目,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冰雪项目,积极开展本区域和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第二节 深化体校改革

加强体校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精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逐年增加体校办学经费。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完善学校、培训机构等体校分校机制,增加中小学校、培训机构为体校分校,重点打造篮球、武术、射弩、跆拳道等运动项目,配齐教练员,支持、保障训练经费及场地设施。

拓展体校办学功能。推进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深化拓展与彭水中学、民族中学、第一中学、职教中心、第五小学、第二小学、两江小学等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

加强体校保障。体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按照我县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建立以向市优秀运动队输送为核心指标的教练员绩效评价体系,确保体校教练员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不低于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支持体校教练员参与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制定体校教练员为中小学校和体育社会组织提供运动技能培训服务补助标准,按规定领取报酬。创新探索兼聘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为体校教练员,实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互补双赢。引进、聘请高水平教练员2—4人。

积极推进科学选材。成立青少年选材工作团队,建立青少年科学选材机构,建立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青少年选材育才专家和服务团队,组织开展好本地区的选材育才工作。支持体校配置专兼职人员负责青少年选材工作,建立人才库,定期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对重点运动员进行跟踪监测,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 强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校—家—社—政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鼓励开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深化活动品牌创建,积极推动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青少年活动品牌,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推动社会化、网络化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平台建设,完善与市场、社会共办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体系,健全标准化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体育、教育部门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建立相互衔接的中小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县)比赛。进一步完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健全运动成绩奖励机制。全面加强青少年反兴奋剂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合理布局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加快构建面向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管理、服务、监督和奖励评价体系,引导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健康运营。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完善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加大对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财政扶持。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第四节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构建体教融合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国家、重庆市等有关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彭水自治县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作用,形成一体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格局。加快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制度,支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支持县体校联合中小学校建立校运动队,通过课堂、课间操、延时服务、业余时间等加强锻炼与训练,实现运动队与学校联办,读书在学校、训练在体校或学校。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认真落实《重庆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办法》,积极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培育、申报与建设工作。建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训练、竞赛和师资培训等制度。创新性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进学校,命名彭水中学、民族中学、第一中学、职教中心、第五小学、第二小学、两江小学等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体教融合试点校,大力支持试点校建立后备人才运动队,积极推荐高水平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试点校支持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训工作,打造篮球、足球、武术等3—5支高水平学校运动队。联合县教委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幼儿园兴趣化,小学多样化,初中、高中专业化的运动员成长路径,修订我县优秀运动员升学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断档问题。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县国民教育体系。深化体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做好就近就读,保证文化学习和训练备战两不误。

专栏5-1青少年体育重点工程

体校发展建设工程:加强体校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新增两江小学体校分校,积极探索学校式、培训机构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申报和建设工作,推动体校建立健全教练员绩效考核和优秀苗子重点培养制度。

优秀后备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开展重点项目布局,建立优秀后备人才清单,推进体校、学校建立后备人才输送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与体校共建后备人才运动队。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建立后备人才输送激励机制,制定优秀教练员、体育教师训练兼薪政策。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真落实《重庆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办法》,积极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培育、申报和建设工作。支持彭水中学、高谷中学、彭水一中、汉葭中学、普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职教中心、彭水二小、桑柘中心校、森林希望小学、新田镇小学、鹿鸣中心校、彭水五小、太原镇小学、木楠小学、平安镇小学、清平小学、彭水四小、民族中学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后备人才队伍。

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落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三个一批清单”,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共办的方式,着力打造每年定期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篮球、足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等青少年体育精品赛事。

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校外活动中心和赛事活动平台,鼓励和支持体校和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活动。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开放。

幼儿体育工程:积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幼儿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开展以兴趣和亲子活动相结合的武术、体操、足球、篮球、体适能活动,支持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幼儿园。

第六章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强供给、扩需求、惠民生、促发展、锻长板、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抓特色、建拳头、促规模、上水平”,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公平、开放、有序、透明”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和环境,推动体育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不断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力和贡献力,使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作用,初步建成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县和国内知名全域体育旅游胜地,形成“处处有商机、人人有消费、行行有发展、月月有增值、年年有突破”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建立完善体育赛事开展和评估机制,推动专业赛事发展,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构建多元化的主体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利用全县体育场馆,积极争取每年举办2—3项市级以上大型赛事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摩围山森林自行车赛等精品赛事的品牌影响力,新培育打造冰雪运动、低空运动、篮球、足球、武术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着力推进品牌赛事提档升级。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因地制宜举办区域性体育竞赛表演项目,支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每年开展职工运动会、交通杯、体彩杯、科普杯、园丁杯等县级大中型体育赛事,逐年提升各类体育赛事表演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加强体育实体经济发展。根据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六重点”建设功能定位,引进培育一批户外运动装备、冰雪运动装备、运动营养与保健食品和国际知名运动服装、鞋帽生产企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聚集发展,建设现代体育制造产业园区,积极发展体育产品实体经济。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合作,推动高端专业运动训练和培训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足球、武术、篮球、跆拳道等培训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心”区新兴体育传媒产业,打造体育创意文化园区,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发展。依托社会力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扎实推进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健步走、健身气功、太极拳、广场操舞、篮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车、游泳、象棋等全民健身运动,形成全民体育消费态势。对接“居家健身”人群的消费需求,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强家庭化、智能化、便利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体育企业总部、区域总部、专业分支机构落彭,支持创新型体育产品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先行先试。打造体育产业园区,壮大体育制造业集群。

打造户外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带。围绕建成全国知名全域体育旅游胜地为目标,推广、发展山地运动产业、水上运动产业和低空运动产业。依托摩围山风景区优良的生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户外运动资源,重点发展山地户外旅游,建设摩围山亚高原运动休闲公园、阿依河至摩围山观光索道等面向大众游客的快捷时尚的山地户外运动聚集区,打造山地、户外、极限运动全产业链,引导更多人参与户外运动消费,突出度假区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一批中高端户外运动项目。依托乌江、郁江“两江四岸”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打造全域体育旅游,建设乌江画廊水上运动公园、万足水上运动休闲小镇,升级打造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摩围山森林自行车赛等,促进体育消费。依托苗族、土家族乡土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射弩、龙舟、舞龙、舞狮、摆手舞、踩花山、竹玲球、高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态。

第二节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围绕建成全国知名全域体育旅游胜地为目标,推广登山、攀岩、定向等山地运动产业,发展游泳、钓鱼等水上运动产业,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丛林穿越等林地运动产业,推广武术、龙舟、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实施品牌赛事战略,加快与国际赛事接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组建体育赛事公司,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渝东南体育赛事中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满足大众新需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积极开发新的体育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互联网+体育”服务领域,深度开发从幼儿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生活性体育服务,促进新兴生活性体育服务业成长,持续提高生活性体育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加快提升生产性体育服务业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信息服务、体育产品研发设计等重要行业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医养融合、体旅融合,促进体育与文化、科技、养老、会展、传媒、金融等复合经营。加强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深化推进竹铃球、高台狮舞、踩花山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与蚩尤九黎城有机结合,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体育内涵,增强体育影响力。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加强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加快重点旅游区乌江画廊、摩围山休闲度假区、阿依河景区体育硬件建设力度,打造摩围山、阿依河成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常年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实现提升体育品质、助推旅游发展双赢目标。加强体育与商贸的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与腾讯公司的战略合作,持续举办“决战九黎城下”电子竞技大赛,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市场化体育培训机构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加快体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推广“体医融合门诊+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新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处方开具、运动康复诊疗、体质监测评估、健康科普教育等一站式服务。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切实做好新时代农民体育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参与智慧体育大会、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重庆体育产业博览会、重庆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即“三会一论坛”),提升体育产业智能化水平,加速体育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产业渠道,推动全县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鼓励将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运营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交易,促进优质体育资源公开自由流转。建立体育赛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办赛主体提供便利化、智慧化、精细化政府服务,优化赛事发展环境。

培育体育市场主体。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鼓励体育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协助、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构建一批体育众创空间。积极组建体育产业协会联盟。建立完善县级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动态管理和推出机制,培育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加强与司法、文化、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商,推进将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范畴。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落实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探索新兴运动项目监管,推动新兴体育项目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严格执行有关加强和规范体育领域、体育市场等的政策文件。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体育企业信息归集机制,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第四节 扩大体育消费

深化体育消费试点。积极培育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县,推动全县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积极导入品牌赛事活动,引导产业资金倾斜,统筹推进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建立消费试点城市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学习交流机制,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育消费促进模式。

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加快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群体活动,调动全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打造体育服务在线对接、运动体验即时分享、体育社交互联互通等云上新体验。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发展布局,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新场景。吸引、支持优秀运动员创设个人体育用品品牌,推动射弩、踩花山、高台狮舞少数民族体育品牌创新升级,为市民提供更多品质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体育产品。大力推动夜间体育、假日体育、房车露营、专业体育健身器械交易、体育用品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内容。

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旅游季”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数字化。积极培育体育保险市场,引导保险公司完善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产品。

第五节 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增强共享发展意识,把体育彩票的市场培育作为全域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更好发挥体彩对全县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夯实体彩发展基础,持续完善体彩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体彩网点质量建设,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全县体彩销量持续增长和体彩公益金筹集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责任彩票建设,坚持依法治彩、以法管彩,更加注重安全体系建设,更加体现公益属性,更加强化行风建设,不断巩固发展体彩公益公信成果。2025年,销售网点达50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到2035年,销售网点达100个,年销售额达3亿元。

专栏6-1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精品体育赛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意识,持续升级打造和创新举办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江河钓鱼大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户外挑战赛、摩围山森林自行车赛、“欢乐斗地主”决战蚩尤九黎城全国电竞大赛总决赛等品牌赛事。依托老城、新城大型体育场馆,常年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摩围山全域户外运动胜地:依托摩围山旅游度假区优良的自然条件打造重庆知名的户外运动首选地,在建成山地马拉松赛道、山地自行车赛道、休闲跑道,以及拓展训练、真人CS、森林露营、飞跃丛林等户外设施基础上,新建摩围山亚高原运动休闲公园,并联动靛水街道、黄家镇、润溪乡、大垭乡、龙塘乡等,强化全域户外运动规模化效应,加快完善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切实增强人群集散能力,全面提升全域户外运动综合服务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摩围山全域户外运动胜地。

两江”全域体育旅游长廊:依托乌江、郁江沿线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规划建设钓鱼、划船、漂流、游泳等水上休闲运动项目,以及登山、攀岩、野营露宿、户外拓展等山地休闲运动项目,建成乌江水上休闲运动基地、乌江自驾游目的地、乌江画廊水上运动公园。

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升级打造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游艇俱乐部、船艇码头、斯卡博水上运动主题公园、阿依漂流与极限运动体育旅游项目群,组建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康养健身、旅游度假、怡心养老、研讨办公、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上运动休闲产业集群,打造知名的江河体育旅游目的地。

摩围山亚高原训练基地:主要建设以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为主的多功能亚高原训练基地。规划建设足球、田径、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冰雪等训练基地及青少年拓展中心、运动员生活村等多功能训练基地。

阿依河漂流深度开发:加强阿依河漂流项目深度开发、景区体育硬件建设力度。同时加大配套建设:山地运动体验区,依托阿依河景区山地资源,拓展汽车越野基地、山地运动基地、野营基地、矿洞探险等户外项目,为游客提供惊险刺激的娱乐休闲活动;民族文化体验区,利用阿依河景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体验中华文化之魂;风情商业区,即以购、憩、耕三大元素营造商业情境,融入本地风土人情,开辟特色商业店铺,使游客感受全过程的购物环境;田园风景区,集生产、观赏、体验、生活、生态、文化、购销为一体,营造农业+旅游+文化休闲环境,使游客感受全过程的田园生活。

2025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体育产品与服务协同发展,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以“一心”为核心区,以“两带”为第一基地,以“三片区”为第二基地,以“六重点”为支撑,“多节点”及其村社联动的空间结构布局,推动全县体育产业协同全面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群众体育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体育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初步建成国际知名户外运动胜地。

第七章 夯实体育基础设施

推动体育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强重大综合性赛事承办能力,改善竞技体育训练条件,扩大全民健身场地供给,提升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设施需求,形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功能完善、先进实用、惠及全民”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完善体育设施空间规划

坚持“规划在前、建设在后”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考虑体育发展的前瞻性,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统筹规划,根据《重庆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规划》,编制并实施《彭水自治县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规划》,做强全民健身设施,做优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做大体育产业设施。以满足国际国内单项赛事举办为主要目标,做好赛事用地预留,规划建设一批具备承办国际国内单项赛事能力的场馆设施,逐步形成为渝东南赛事中心。聚焦体育民生补短板,对全县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及配套体育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提出规划配置标准和导向。

第二节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推进重大赛事场馆设施建设。按照满足承办大型赛事和平战结合的要求,加快建设完善新城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主要包括篮球馆(5000座)、游泳馆(1500座)、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馆、武术馆、电竞馆等比赛主场馆、热身副场馆及智能化设施。新建后备人才培训中心,使彭水真正成为渝东南赛事中心、重庆市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建设。补齐现有后备人才训练场地设施短板,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体校训练生活设施,支持体校与优秀运动队、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地方高校等共建各类业余训练基地,创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体能训练、疲劳恢复、伤病治疗与康复训练等科研保障设施。

加快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空间布局加快建成新城体育中心具有示范效益的集中性全民健身综合体实施南门街与高家台街、十字街与县坝街、天津路红色文化历史街区人行步道项目,建设广电小区社区公园、雷公井何家院子运动健身广场,规划建设一批社会足球场,建成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建成城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确保实现县城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休闲健身运动场地设施网络。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加强乡镇、村社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健身场地设施投资结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身设施建设,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提升老年人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加大县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帮助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

第三节 加大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

持续实施大型场馆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通过体质测定、健身指导、能力评定、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和服务质量。协助推进教育系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根据重庆市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试点并推广学校体育设施分时段委托社会组织,通过政策保障、服务购买、经济补偿、部门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

第四节 提升体育设施管理水平

坚持公益属性,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通过“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建智慧场馆”,打造体育场馆综合体。加强对老城区、新城区体育场馆闲置空间的综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健身、竞赛、培训、旅游、停车等复合经营服务,提高综合效益。资助老城区、新城区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探索老城区、新城区体育场馆所有制改革(混改)和薪酬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两改一建”,不断盘活体育场馆存量资源。推行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支持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

专栏7-1体育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新城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启动新城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篮球馆(5000座)、游泳馆(1500座)、体育公园、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馆、武术馆、电竞馆等及智能化设施。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健身点等工程建设,实现十四五期间村村(社区)有健身广场,村村(社区)有1片以上塑胶运动场地,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材(健身房)等项目得到普遍开展。

社会足球场建设(润溪乡樱桃井社会足球场):建设一个11人制足球运动场一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坪工程、场地基层工程、塑胶铺设以及排水、照明、球门安装等附属工程。

第八章 大力发展智慧体育

加快体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导向,构建覆盖全县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体育管理效能,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提高竞技运动训练科技含量,夯实体育产业支撑基础,全面提升体育管理服务能力达到智慧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显著提升全县体育事业“公共服务便捷化、综合管控集约化、数据分析精准化、便民惠民智能化”水平。

第一节 提升全县体育智慧化程度

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进全民健身智能化发展,推进智能化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建设。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能级,提供场馆预定、场馆地图、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信息咨询、赛事观赏、网上互动等多种信息服务。重点打造“彭水自治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彭水自治县微体育”等“互联网+全民健身”平台。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整合体育热线、体育网络、公共微信等平台资源,拓宽手机APP服务人群的覆盖面。

推动竞技运动训练智慧化。以训练需求为导向,探索打造智能化科学训练基地。利用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科研资源,支撑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等体育全过程数字化升级。整合现有训练、人才、竞赛、服务保障等信息系统,拓展运动训练管理服务功能,挖掘分析竞技体育相关数据,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训练模式,科学指导竞技体育备战工作,促进训练理念、技战术等的提升,辅助备战指挥决策,全面提升竞赛组织管理、运动选材、情报信息、选育培养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数字化监管与服务手段。

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相关业态中的深度应用,推进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扩大各相关业态规模。依托智能信息设备和数字化技术,推行以参赛流程线上管理、参赛数据及时反馈、竞赛体验云上共享为特征的数字化办赛模式。加快体育传媒业数字化升级,支持互联网传媒企业打造体育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体育资源传播平台,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

推进体育政务管理智慧化。提升体育政务类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运营能力,推进体育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响应社会关切,加强政民互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对象满意度。完善体育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集约整合体育服务资源,促进一体化服务建设。优化体育行政事项网上审批、规范在线办事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同步分发、并联审批、协同办理。推进移动办公、政务新媒体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治理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

第二节 建设彭水体育大数据中心

加快建设彭水自治县体育大数据中心,服务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赋能体育产业发展,拓展智慧体育产业新经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建成全县群众体育数据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后备人才数据库、各项目运动训练数据库、国内外体育比赛数据库、全县体育场馆数据库、体育产业统计名录库和重点产业领域监测数据,实现向上与重庆市智慧体育大数据中心无缝对接,向下与各乡镇、街道体育公共服务部门、体育协会等信息系统互通互联,横向实现与重庆各区县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提升信息数据的分析、运用和决策支持能力。

第三节 增强体育数据支撑能力

加强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建设,动态掌握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等级评定等大数据资源。将数据纳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之列,实现各项体育基础数据及重要体育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数据的统一数据归口,切实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加强各类体育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形成并完善全县体育数据池、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根据相关体育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及管理办法,严格要求与执行体育数据资源的采集、管理、发布与共享。

第四节 实施全县“百馆”智慧化改造

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技术、机器代人等技术应用,推广新一代体育场馆物联网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体育场馆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提升运营成效。构建实时的数据采集场景,实时掌握公共服务开放数据(低开免开效果)、公共场所安全状况,夯实体育场馆提供竞赛、娱乐、商业、康养、旅游等综合服务的能力支撑,推动消费升级和城市转型升级。结合《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等标准,特别是重庆的智能场馆标准,推进全县智能场馆的覆盖面。

第五节 完善体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在全县现有体育信息化设施基础上,开展数字体育新基建建设,优化完善县体育系统电子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网络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加强体育领域重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快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建设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场地设施、训练备战、体质监测、体育彩票等全县体育数据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与防护,提升体育数据溯源能力,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专栏8-1推进智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彭水体育数据中心:加强体育基础数据统计系统建设,以“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为基点,推进“互联网+”布局,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作支撑,建立覆盖全县的体育信息服务网络。动态掌握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等级评定等大数据资源。将数据纳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之列,实现各项体育基础数据及重要体育业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数据的统一数据归口,切实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加强各类体育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建设全县群众体育数据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运动队数据库、各项目运动训练数据库、国内外体育比赛数据库、全县体育场馆数据库、体育产业统计名录库和重点产业领域监测数据。

百馆计划”: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智能化数据采集和智慧化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有效供给服务。推进体育新基建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硬件、软件运行环境。

第九章 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梳理彭水体育历史、讲好彭水体育故事、挖掘彭水体育精神、丰富彭水体育内涵、构建彭水体育文化,形成“以体育人、以体聚人、以体兴人、以体兴城”的体育文化局面,厚植体育强县建设文化基础。

第一节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弘扬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巩固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农旅体文全域康养特色战略。加快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启动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元价值,精心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文化。加强我县民族民间体育的保护和创新,深入挖掘射弩、竹铃球、高足球等一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打造1—2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体验基地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完善体育荣誉奖励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打造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传承、巩固、发扬运动项目文化精神,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形成一批重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第二节 传承巴渝传统体育文化

规范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竞赛规则。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机制,结合我县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竞赛规则,规范赛事活动评比细则。

巩固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扶持射弩、摆手舞、踩花山、舞龙、舞狮、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壮大,传承竹铃球、抢天地球、打莲箫、扭扁担、板凳龙、竹铃球、高足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加强民族特色体育基础保障建设。合理规划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特色体育项目基础设施。在全县选择中小学建设射弩、摆手舞、踩花山、高台狮舞等项目的体育场地,同时成立相应的训练队。

建设民族体育展览馆。开展民族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上舞台,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

第三节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

充分运用体育比赛、城市雕塑、体育艺术节、各类会展等平台促进体育艺术创新,打造或举办2—3个县级乃至市级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与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平台,组织评选推介活动、体育作品征集等活动方式,推动优秀体育作品走出去。加强体育文学从业者的培训,建立体育文艺优秀作品和体育文艺工作者数据库,搭建专业网络平台推介作品。

第四节 加强体育宣传与舆论引导

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科学制定体育文化宣传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开展全民健身经常性报道宣传,营造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氛围。推动设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节目,传播健身文化。加强体育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管理人才。加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力度,提升彭水体育影响力。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水平,拓宽思想舆论传播途径,积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在体育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在体育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经验成效,及时向群众解读体育政策。加快建立舆情反应处置机制,严格落实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时刻关注重点事项、重点项目、重点人员、重要节点,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意识,做好舆情监测、研判与处置。

专栏8-1体育文化重点工程

体育名人塑造工程:选取3—5名具有优异成绩和良好表现的本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成功人士等,成立名师(知名运动员、知教练员、知名裁判员)工作室,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塑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健康正面、自信大方的新一代优秀体育人形象,使之成为表达中华体育精神、宣传彭水体育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宣传,发挥其对青少年一代的榜样作用。

体育创作精品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行业协会联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艺术家进行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音乐、体育雕塑、体育摄影、体育动漫、体育标识等创作,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收藏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搭建展示平台、组织评选推介活动等方式引导并推广优秀体育文艺作品,精益求精,力争以优秀的作品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并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创意活动,鼓励和繁荣各类体育文艺创作,打造一批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与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利用体育比赛、城市雕塑、 体育艺术节、各类会展等平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促进体育艺术创新,展示体育艺术创意作品。深入开展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向青少年学生讲好中华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养新时代有为人才。

第十章 提升体育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体育交流与合作,着实构建新时代 “合作共享、互利共赢、美美与共、开放兴体”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成渝两地体育融合发展

建立通气交流协作机制,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与四川友好区县开展体育交流与共建,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发展名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活动融合发展,推进结对或片区式、多主体参与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模式。

第二节 着力推进“一带一路”体育交流与合作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把彭水体育交流纳入全县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统筹推进。制定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体育赛事交流计划,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赛事交流,形成彭水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引导、支持和鼓励体育类社会组织、体育明星、大众媒体、体育企业、海外华侨等在体育对外交往活动中发挥作用,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在体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依托阿依河、九黎城、摩围山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创新举办和承办以“世界苗乡”为主题的 “一带一路”高水平体育文化交流论坛活动,参与“一带一路”对话交流,带动体育文化交流互鉴。

第三节 深化对港澳台地区体育交流合作

依托两岸体育交流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稳妥地开展与港澳台地区体育交流合作,邀请港澳台相关人士参加和观摩精彩赛事,观赏体育景观,派遣和组织相关人员到港澳台地区学习交流,支持服务两岸体育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

第四节 举办重大国际赛事

落实县委、县政府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统筹全县体育设施资源,建成、完善和开发老城、新城体育场馆能够承办世界性大型单项赛事水平。每年承办或举办世界单项赛事和国际户外运动大赛精品赛事,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交流,满足广大市民观赏高水平赛事需要。

第五节 加强体育人才交流

充分利用“两点”“两地”定位优势,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依照彭水相关人才引进办法,按照取长补短、优中选优、合作共赢的原则,全方位引进竞技、产业、管理等人才。抓紧推进我县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等紧缺人才引进工作,补齐专业人才领域发展的“短板”。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来彭授课,帮助专技人员开阔眼界、提高综合业务知识。

第六节 加强足球发展和交流

加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建设。落实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力争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足球赛事。推动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发展,扶持彭水中学、民族中学、彭水一中、汉葭中学、普子中学、第二小学、桑柘中心校、森林希望小学、新田镇小学等18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做大做强,打造1—2个足球小镇,引进高水平代表队落户彭水。2025年,全县足球水平处于重庆12县(自治县)前列,青少年足球处于重庆市前列2035年基本建成全国西部足球强县。

专栏10-1重点交流赛事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规划:共同开展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网球、羽毛球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共同举办和承办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积极承办成渝双方联合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国内高规格赛事,共同打造独具成渝特色的品牌赛事。

国际体育赛事规划:1)中国彭水•摩围山国际(“一带一路”) 汽车越野挑战赛;(2)中国彭水•摩围山国际(“一带一路”)森林自行车赛;(3)中国彭水•摩围山国际(“一带一路”) 马拉松公开赛;(4)中国彭水•乌江国际(“一带一路”)水上摩托艇公开赛;(5)国际(“一带一路”)篮球赛事;(6)国际(“一带一路”)武术赛事。

港澳台体育赛事规划:积极开展篮球、足球、武术、网球、羽毛球等赛事交流活动,以及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要素保障,加强各环节监管,推进我县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部门联动、执行有序、务实高效”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联合县级部门配合实施,完善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县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县政府将体育强县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创建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县。强化“十四五”规划与体育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精心组织,全面保障实施重大体育工程项目,将“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项目落到实处,构建彭水自治县体育事业发展良好局面。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积极打造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加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体育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营模式(PPP)、体育基金等多种模式推动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项目建设,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城市核心区、乡镇群体育产业分工、市场竞争、要素聚集、制度供给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在体育资源共享、要素互补、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 强化法治建设

完善制度规范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继续对现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消除与上位冲突以及与体育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规定。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体育执法队伍建设,吸收法律专业人才进入体育执法队伍。大力培育、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开展自治。

推进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体育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社会责任。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市场有序发展。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将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添置、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

加大资金投入。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全县及各乡镇(街道)财政预算,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体育部门对惠及面广的群众体育基础设施、优势及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和体育产业支撑行业给予重点保障。充分吸纳外资、私企、个人等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市体育局及社会各界的各方面支持。

加快人才引育。加快竞技、产业、管理等优秀体育人才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使用政策和办法,编制完善全县体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我县后备人才培养输送计划和训练单位培养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康复训练人员计划,推进我县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教练员、科研人员等紧缺人才引进工作。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健全培训制度,强化体育人才队伍间的业务交流,全面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体育人才奖励体系。加强体育人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对彭水中学、彭水一中、民族中学体育高考的扶持支持力度,提高体育生升学率,培育输送高素质体育人才。拓宽彭水籍体育专业大学生回彭就业安置渠道,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

第五节 加强督查落实

从严管党治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强化项目管理。科学策划、布局体育发展重点项目,建立县级体育项目库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维护,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统计分析与跟踪指导,形成“策划一批、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良性循环。

完善综合评估机制。制定体育工作综合评估体系,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综合评估政府体育工作。每年实施对各乡镇(街道)体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综合评估体系各项内容实行分解量化,职责履行采取数据与评定相结合,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强化监督落实。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和各乡镇(街道)体育工作督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附件:1、彭水自治县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体育发展示意图

          2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重大项目

附件1

彭水自治县围绕“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体育发展示意图

中心城区:全民健身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商贸业,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城市体育发展区。

两带:全民健身业、体育旅游业、户外休闲运动业,做活做靓乌江、郁江沿江体育旅游发展示范带,形成联动“一心”、辐射“三片区”的体育发展格局。

三片区:做特做实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三大生态特色发展片区全民健身业、体育旅游业、户外休闲运动业。

六重点:做大做强高谷生态旅游镇、保家生态工业镇、郁山历史文化镇、连湖旅游边贸镇、新田建材工业镇、摩围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六个重点地区的全民健身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产品制造业,增强周边乡镇和辐射广大农村地区体育振兴。

多节点:鼓励支持其他乡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推进特色化、差异化体育发展,形成点上开花、各具风姿的乡镇体育竞相发展格局,着重发展全民健身业、户外休闲运动业。

附件2

2035远景目标规划重大项目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资金预算(万元)

中国彭水•万足国际路亚基地

大型路亚艇码头

60m、宽5m、高2.8m

150

路亚艇及相关设备

30艘艇及前后推进器等

210

救生艇

3

20

停车场

800

40

广场及颁奖礼台

600

35

宾馆

1800㎡,六层

2800

办公大楼

800㎡,六层

1400

餐厅

600㎡,两层

1000

绿化

水上及周边区域

150

小型超市

250

50

租赁室

200

45

其他辅助用房等

医务室、机房等

200

中国彭水•摩围山国际户外休闲运动康养基地

商务会所

1500㎡,六层

4800

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滑草、骑马、滑雪、赛车、射击、滑翔伞、攀岩等)

5000

10000

房车泊位及供电设施

环运动区空地

1500

露营地及房车营绿化

整体范围

500

办公、医疗、租赁房

400

200

综合馆大楼(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网球、跆拳道、武术、散打、举重、体操、保龄球等)

建筑面积60000㎡以上

50000

综合配套大楼

建筑面积5000㎡以上,共五层

50000

室外项目练习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50000㎡以上

25000

休闲健身绿化带

健身广场及疏散环道若干

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