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解读
日期:2022-01-05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解读

202112月,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印发《彭水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彭水府发〔202124号,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背景及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二、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历经前期研究、现场调研、起草、征求意见、专家论证、衔接审查、合法性审核等程序,并通过了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规划》编制过程中,全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中谋思路、找方法、想对策;二是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收集并充分研究吸纳各方意见、建议;三是坚持做好规划衔接,加强与县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930节,主要阐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十四五”期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实施机制等。《规划》第一章至第二章,总结分析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提出“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新征程的总体要求;第三章至第七章,提出了五方面战略任务,包括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抓手推动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武陵山区重要生态屏障、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第八章至第九章,提出工程项目和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水、气、土壤、农村等重点环境问题治理,加快解决城乡环境不平衡难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充分实现彭水县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的绿色发展示范作用,推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治、共享。

(二)目标指标

突出重点,落实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共设置6项核心指标,涵盖节能降碳减排、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到2025年,节能、降碳、化学需氧量、四项主要污染物、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指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由60.1%提高到65%。其他工作指标在规划任务中提出具体要求。

(三)重点任务

一是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指示,以碳减排作为总抓手,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深化绿色创新驱动,利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让环境友好产业和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打造绿色发展新增长点。发挥环境信用评价、绿色金融、污染者付费等环境政策对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常态化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水质,着力解决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问题,早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协同控制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重点污染因子,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为老百姓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加强工业、施工、交通、社会等噪声控制,减少噪声扰民投诉,提高公众满意度,全面营造宁静舒适的城乡环境,保障公众生活品质。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和修复受污染建设用地,让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放心。聚集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两大领域,加快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把乡村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三是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武陵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严格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保护好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岩溶石漠化、水土流失、采矿区等生态退化区域治理工程,打造“水系生态”美丽岸线和“山系生态”美丽林带。全面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增强城市生态品质。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使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四是深刻认识国家安全体系的总体性和全面性,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领域涉及的国家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立足预防,针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辐射与放射、重金属污染、医疗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健全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妥善解决群众信访投诉问题,拓展新媒体诉求反应方式,破解生态环境问题“邻避”现象,有效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稳定风险。

五是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精准治污能力,精确定位突出环境问题及主要污染源,精准发力,靶向治疗。提高科学治污能力,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和工作节奏,运用科学方法提升治理效率。提高依法治污能力,严格依法审批、依法监管、依法追责,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反对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反对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立起来。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激励引导全体人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