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国、全市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根据《关于印发<彭水自治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彭水委办〔2020〕18号),县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现对《规划》背景依据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及《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根据《中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彭水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共11篇、34章、67节、4.6万余字,并设置5幅图片、18个专栏。
编制《纲要》的总体考虑:一是体现政治站位。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党中央、市委、县委规划建议精神,确保党中央、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落实。二是体现承前启后。在客观总结分析“十三五”成绩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设置“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各项工作既有延续性、又富创造性,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体现务实管用。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系统谋划“十四五”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既有发展布局、又有项目支撑,力求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更强、行动路线更准。四是体现发展为民。突出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重大民生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内容
《纲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篇共3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第一节从消除贫困、综合实力、生态产业、城乡发展、生态建设、民生福祉、发展环境等七个方面,总结了我县“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融入“十三五”期间获得的11项国家级荣誉和9项市级荣誉,最大的成就为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阿依河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被评为全国10大医改优秀案例之一。第二节为我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县主要面临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域内“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县、高铁高速等对外大通道建设等重要机遇,此部分内容与县委建议基本保持一致。第二章为指导思想,基本与县委建议保持一致。第三章第一节为发展定位,在深化“四个生态”、“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定位的基础上,新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行动方案》中对彭水的功能布局。第二节为主要目标,提出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等7项目标,以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R&D占GDP比重提升至1%左右,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园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辖区乌江干流水质优于Ⅲ类,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等26项指标。
第二部分为第二篇至第十篇共26章,我县“十四五”期间的9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把创新篇章放在了规划纲要的最前端,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应用、着力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对其中的每个区域进行了功能定位,在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预留了发展空间,体现了规划的控制性和灵活性。
第三,壮大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该部分重点规划了生态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四大产业,主要是从发展空间、发展平台、发展重点进行布局。
其中旅游业规划强化了3大思路:一是落实渝东南城镇群文旅融合的总体定位。纲要重点承接市上对渝东南“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要求,提出了彭水“做强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核心支撑、打造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样板”重点任务。二是着力破局。全县游客接待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为了培育“十四五”时期旅游持续增长的潜力,在提档升级现有景区的同时,提出发展壮大一批景区景点,为“十四五”创造发展空间。三是构筑精品线路。通过打造“三环”、布局“两线”,既体现内部循环,又兼顾外部融合。
服务业发展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结合城镇空间布局。在城市商圈、专业市场、集镇商贸发展规划上,紧扣了“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城镇发展格局。二是突出商贸、物流两大核心支撑。立足全县服务业发展基础,突出了“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两大重点。三是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纲要》规划了康养、电商、文创、金融、房地产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竞相发展、全面发展的大格局。
生态工业考虑了3个方面:一是审慎规划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遵守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二是突出六大产业重点。“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重点从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特色轻工、建材产品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三是考虑平台支撑。打造工业园区升级版,形成“一园多组团”发展格局。
生态农业注重了3个结合。一是结合彭水地理空间。依托彭水土地资源条件,建设一区、一带和四个产业园。二是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着眼特色效益,打造红薯、烤烟、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茶叶、木本油料、食用菌等特色生态产业。三是结合乡村振兴。通过农业规划布局,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第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该篇围绕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布局。主要考虑是:以对外开放、区域协作为基本路径,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支撑,以扩大投资消费为基本动力。
第五,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该篇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市提升,重点围绕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进行布局,既体现“三城”一体化发展,又体现各自功能定位。二是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做好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有效衔接。三是城乡融合。提出了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等内容。
第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该篇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从大的生态格局进行规划。通过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构筑生态屏障。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大环保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解决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七,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该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两大内容。其中营商环境单独成章,信用体系建设单独成节,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健康中国彭水行动、文化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涵盖了民生事业的各个领域。
第九,全力维护安全稳定。该篇总体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安全底线,包括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二是社会安全,包括公共安全、社会矛盾化解等。
第三部分为第十一篇共5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成果。
《纲要》共绘制五张示意图作为补充,包括“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空间布局示意图、旅游发展示意图、综合对外交通示意图、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图、“两屏四带”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图,帮助理解规划内容,增强了规划的直观性。
三、重点项目
9项重点任务确定后,《纲要》对相关任务进行项目化、清单化,策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民生重点项目655个,总投资253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79个,投资1449.75亿元,占总投资额57%;产业发展项目93个,投资438.53亿元,占总投资额17%;城乡发展项目64个,投资343.64亿元,占总投资额13%;生态环保项目93个,投资155.32亿元,占总投资额6%;社会民生项目126个,投资149.77亿元,占总投资额5%。
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关于公开征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反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反馈